立春|阳和起蛰? 品物皆春
2023/2/4 哲眼看中医

    

     立春

     2023-02-04

     正月十四 癸卯年 甲寅月 癸巳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说的是立春到了,带着暖意的东风开始吹起,大地开始解冻,为不久就要到来的生机勃勃做铺垫。借着东风,万物生发,大地上的生机走向鼎盛,这是天道,又何尝不是人道。

     二候蜇虫始振

     立春五日后,冬天蛰伏在洞内的虫类开始慢慢苏醒,但天气尚冷,时机未到,所以还没出来,但好时节已经不远。

     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节气十五日的最后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融尽的碎冰,如同被鱼背着一样浮在水面。

    

     东风解冻,阳气生发。

     百草回芽,蜇虫始振。

     柳色早黄,水文新绿,鱼陟负冰。

     咬春通气,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六节藏象论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立春

     养生之道

    

     保护阳气

     冬至.....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内经.素问.岁露论》

    

     谨防 “倒春寒”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意味着天气将由寒冬向炎热的夏天转换,正处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的时候,此时天气虽开始暖和,但春天是以 “ 风 ” 为主气,气候特点是变化较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尤其是适逢春雨连绵的时候,更是冷风阵阵,寒气袭人。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做好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养生需要,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由于冬天怕冷,穿戴衣帽较多,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 人们对外界天气的变化适应能力下降 ,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 ,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更难以适应,因此在早春时节要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对于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尤其应注意脚部、背部保暖。

    

     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性

     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可能对部份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肝者,通于春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 “ 发陈 ” 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性,使气血和畅。

    

     夜卧早起缓形神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立春时节,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在起居方面也要相应改变。做到适当的晚睡早起,早晨起床后做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如 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慢跑、体操等,活动关节,舒展形体,疏通郁滞,使气血流畅 。

    

    

     立春轻身通神汤

    

     【原料】

     黑豆30克、桑寄生15克、当归3-5克、去核红枣7-9枚、鸡蛋2-3个、生姜5片

    

     【做法】

     将黑豆、桑寄生、制当归、红枣切开,加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把鸡蛋、生姜加入,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水开大约15分钟后,将鸡蛋取出,剥掉鸡蛋壳,然后再把鸡蛋放进去煮,再约15分钟即可。可以加些红糖调味。

     黑豆最补益的是豆衣,可养血驱风、补肾阴,所以不必把黑豆煮成软烂,吃鸡蛋喝汤即可。

    

     立春汤加了几片当归,春有生发之意,当归意在养血柔肝。

     桑寄生是寄生在桑树枝头上的一种植物,它无根无土,就在风最大的树枝头硬生生长出来。所以它祖传不怕风,得风木之气,吸收了桑树的精华,补肝肾、强筋骨,还可解春天的风邪,治肝风晕眩、头疼,轻身通神。

     黑豆、红枣是益肾养血的,鸡蛋轻补气,体虚又容易上火的妹子们,可以在经期完全干净后,每天煲一碗这个甜品给自己,连续吃上三天养血养肝、让身体恢复春天的气象。桑寄生有安胎之效,孕妇也可以吃的呢。

     春天木旺,肝不好的话,初春感受明显。

     肝不给力,可是很糟心哒!

     肝虚者,筋急也;(筋硬拉不开)

     皮枯者,肝热也;(皮肤干枯)

     肌肉斑点者,肝风也;(长斑)

     人之色青者,肝盛也;(脸色青)

     人好食酸味者,肝不足也;(爱吃酸)

     人之发枯者,肝伤也;(头发干枯)

     年纪稍大之后,眼花,看东西昏昏然,迎风流泪,都是肝气衰的表现。其实像我们年轻人在手机上看东西多了,眼干、眼涩、眼疲劳、也是跟肝气衰、肝血虚有关。

    

    

     咬春

    

     立春時節,交相拜賀叫「拜春」,百姓以麥、米、豆拋打春牛為「打春」,在大門上立春字為「討春」,吃春餅、生蘿蔔為「咬春」。

    

    

     萝卜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中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意思是说吃萝卜可以解春困。

    

    

     五辛盘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立春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春饼

     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古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如陈元靓《岁时广记》亦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阳和起蛰 品物皆春

    

    

    

    

    

    

    

    

    

    

    

    

    

     立,生之伊始

     春,生之希望

     春已來

     惟愿,人世可期,人情可待

     古人仰观天象、俯查大地阴阳气息之变化以制天时,盖二十八宿周天之度,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以指导人们农业耕作与生活。

     古语:“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时至气至,生理因之”,因此不仅农作要顺应天时,饮食起居生活的种种也要顺天应时,才能却病延年。

     人尊于天时、地利,是人生存与养生的重要原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要遵循的基础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律顾问:山东龙奥律师事务所

    

    

     问诊|交流|分享

    

    

    

     钟意此文

     如感兴趣,请点击右下角,有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眼看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