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大寒
2024/4/1 哲眼看中医

    

     大寒

     2024-01-20

     腊月初十 癸卯年 乙丑月 癸未日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 :"大寒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纂要》曰:“十二月曰暮冬,曰杪冬、涂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冬至一阳初生后,经小寒至大寒,阳气逐渐强大,由下而上,在逼迫寒气以全部能量抵制。由此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才是大寒。但大寒后十五日,壮阳就会出地驱逐阴寒,这就是立春。

    

    

    

    

     大寒三候

    

     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鸡乳

     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鸟厉疾

     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水泽腹坚

     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征鸟厉疾,踏雪无痕,雪重折枝。

     水泽腹坚,冰上嬉戏。

     腌制年肴,尾牙觥筹。

     蝶兰吐瑞,暖榻余香。

    

    

    

    

    

    

    

    

    

    

     天气特点

     雨雪、大风、低温

    

     雨雪、大风、低温

     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大寒节气的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雨量增加、防寒防冻

     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

     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这时期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相当冷时期,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

     养生之道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

    

     神藏于内

     《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吕氏春秋·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大寒十二月坐功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燥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病反腹满肠鸣,溏泄不化,渴而妄冒……”其论虽是针对水运太过之年立论,但就一年四季而言,冬乃寒气偏盛,寒邪伤人可表现为肾的病变及水气太过而乘土的脾的病变,水气太过而侮火的心的病变。

     《遵生八笺》原文:“运主厥阴初气。时配足太阴脾湿土。坐功:每日子丑时,两手向后,据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嗽咽,吐纳。治病:经络蕴积诸气,舌根强痛,体不能动摇,或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尻阴需国足背痛,肠鸣,食泄不化,足不收行,九窍不通,足胴肿,若水胀满。”

     本法以“大寒”命名,正是根据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大寒时节锻炼。可于大寒时节开始,练至立春为止。

     具体方法:每夜十一点至三点时,双手从后面支撑身体靠床跪坐,然后将一条腿向前伸直,另一条腿向上用力支撑身体,左右腿轮换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

     可治:经络蕴积诸气、舌根强痛、体不能动摇、针刺痛感难以卧睡、膝内积水、阳囊、足背疼痛、肠鸣、食泄不化、头重脚轻、九窍不通、脚面浮肿,若水胀满等病症。

    

     十二月修养法

     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勿甚温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补。众阳俱息,勿犯风邪,勿伤筋骨。卦临,临者,大也,以刚居中,为大亨而利于贞也。生气在亥,坐卧宜向西北。

    

     大寒之后养生要“五防”

     防肺寒

     喝热粥散寒。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专家指出,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 的神仙粥就不错。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 2天。

     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专家介绍,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 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 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防颈寒

     戴围巾穿立领装。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专家介绍,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 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 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

     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天冷后 “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专家说,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 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防脚寒

     常做足浴。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 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 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皮肤皲裂者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足浴 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大寒经络养生

     运动养生与经络养生,保持肾、脾、肺三经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动的润顺和通畅,使肾、脾、肺脏腑的阴阳、气血、津液、出入保持相对的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旺盛。

     大寒时节可以进行:

     在大寒前中后三天。最佳时间为酉时(17至19时),用温热的水浴足温经6至12分钟,然后用拇指或食指点按涌泉穴(肾经的原穴)、太白穴(脾经的原穴)、太渊穴(肺经的原穴)各36次,调补肾、脾、肺三经的阴阳、气血平衡。

     在大寒前中后三天。把手搓热,温煦命门、关元穴。最佳时间为:酉至亥时(17至23时)温煦督脉命门穴,温补一身之元阳;卯时(5至7时)温煦任脉关元穴,温补一身之元阴,增加生命的动力。

     在大寒至立春期间。每日早晚最佳时间:寅至卯时(5至7时)和亥时(21至23时),两手按臂侧,屈左腿以左足垫臀下(右腿仍自然伸直)。稍停后,伸左腿、屈右腿。如此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鼓漱、咽津、深呼吸各2至3次。可防治经络滞气、舌根强痛、身体不能动摇或强直、股膝内肿、臂部小腿足背疼痛,腹胀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腹水、足肿等。

    

    

     清邪热

     咸猪骨萝卜正气汤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所以这段时间温病流行、流感频发,这股温病潮到大寒后还会愈演愈烈,大家千万要保重了。

     大寒至春分,主气“厥阴风木”,当令之气“少阳相火”,木生火而大热。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热受寒压制,内火出不来,就变成郁热、邪热。

     今年这种气运下,原本冬天流行的温补要非常谨慎,很容易引火上身。

     保持清静的格局已经能规避掉很多晦气。

     最适宜的是白萝卜、白菜、茅根、竹蔗这种清内在邪热的凉降食材,可以助君火归心、相火入肾。

     所以祭出了这碗秋冬清内热一流好用的——萝卜汤。这段时间我家一周煮两次,这波流感我家一个中招的都没有哦。

     【材料】

     猪骨500克、白萝卜一条(约500克)、白胡椒10克、瑶柱(元贝)7粒

    

    

     【做法】

     1、腌咸骨:提前一天买好猪脊骨,筒骨、扇骨也行,洗净抹上盐,腌过夜,就能拿来煲汤了。也可以冰箱冷藏多腌几天,3天以上味道会更香。

     2、煲汤时,把腌好的咸骨取出,洗净,烧一锅开水,将咸骨煮沸5分钟,捞出;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多余的盐分。

     3、白萝卜切大块,和咸猪骨一起放入汤煲内,将白胡椒粒拍开,和瑶柱一起放入,加适量水,煲1.5-2小时。

     所有体质、大人小孩都可以喝一点。

     主要是特别地香啊,盐这个东西还是很奇妙的,这么简单一腌,它的香味就变得醇厚深刻,煲汤的时候就张扬地散发出来了。

     香气,本身就是正气的味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才能冲破身体一些邪热的淤阻。

    

     《随息居饮食谱》说萝卜:“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茄毒。热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止带浊,泽胎养血。”

     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这不就是热邪可能会带来的咽喉不适、咳嗽的症状嘛!

     再来看为什么要用咸猪骨,“咸”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因为咸猪骨能泻火散热,且猪骨的本身就有滋阴益髓的功效。

     中医的清热解毒其实就是营造炎症、病毒不能生存的格局,咸骨和萝卜搭配得很好。

     然后又加了白胡椒,引火下行,温暖了肾阳,提振正气。

    

    

     大寒美食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大寒节气里,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此外,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古人仰观天象、俯查大地阴阳气息之变化以制天时,盖二十八宿周天之度,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以指导人们农业耕作与生活。

     古语:“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时至气至,生理因之”,因此不仅农作要顺应天时,饮食起居生活的种种也要顺天应时,才能却病延年。

     人尊于天时、地利,是人生存与养生的重要原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要遵循的基础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律顾问:山东龙奥律师事务所

    

    

     问诊|交流|分享

    

     医道宗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眼看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