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保增长还是抗通胀?
2021/9/3 12:41:05 凭栏欲言

     文:凭栏欲言

     全球经济复苏的高点,大概过去了!

    

     9月1日,美国8月ADP就业人数增加37.4万,预期63.8万,美国企业新增就业远不如预期。

     经济和就业压力似乎又大了!

     考验货币政策的时候又到了!

     保增长还是抗通胀?

    

     还有钢丝可走吗?

     01

     分歧

     在保增长和抗通胀的选择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大。

    

     美联储仍在鹰嘴鸽心,在上周举行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鲍威尔虽然表示年内将缩减购债,但仍强调不会急于加息,且强调缩减购债与加息关联度不高,生怕吓坏市场。

     美联储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代表,货币政策继续注重于保增长。

     但其他金融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显然不同,早早选定了抗通胀,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在2021年已经进行了多轮加息。

     韩国因其外贸依存度极高,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紧密,可以预警世界经济,被称为全球经济金丝雀。8月26日,韩国加息25基点,成为亚洲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加息的国家。

     加息在加速蔓延,背后是通胀的超预期。9.2日,韩国公布CPI同比增长2.6%,预期2.3%。

     韩国加息,似乎喻示着全球保增长路线向抗通胀路线的加速转折。

     02

     外流的压力

     在保增长和抗通胀的选择上,不同国家不同选择背后,面对资金外流的压力不同。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货币会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从而会面对更少的竞争(某种意义上的货币寡头垄断),外流压力较小(甚至会因危机导致资金流入),有更多的货币政策空间。

     而发展中国家货币信用度更差一点,其货币竞争更加充分,有更高的防范资金外流的压力,货币政策空间相对更狭窄,被迫更早加息。在被迫加息这个问题上,一个最具广泛性的例子是1930年大萧条期间,由于没有形成垄断性货币(黄金才是货币资源),每一个国家都有防范黄金外流的压力,从而导致众多国家逆势加息(并采取外汇管制措施)。

     现在的货币体系已然不同,具备寡头垄断特性的货币(主要是美元),可以印钞补充流动性,基本上没有防范资金外流的压力,反而可以利用印钞进口物资控制国内通胀,即算印钞狂浪也有条件更晚加息。

     发达国家在印钞过程中可以将通胀转嫁出去,导致发展中国家受通胀影响更深。但发展中国家通胀却无法对发达国家转嫁,又惧怕资金外逃(通胀过高——刺激进口——汇率下跌——刺激外逃),只能率先加息。

     各国在承担印钞后果上具有不对称性,总是会导致各国货币政策失去协同性。

     2008年全球协同印钞,2009年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俄罗斯、澳大利亚、越南等国率先加息;

     2020年全球协同印钞,2021年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多国加息。

     03

     拖下水

     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已经将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联系总是双向的。

     一方面,联系越多,协同性越强,风险共担越广,越能抵御更强的经济波动,比如2008年就通过全球协同印钞将次贷危机救了起来;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落水,都会将所有人拖下水。

     全球协同印钞过程中,由于各国承担的后果并不一致,承担更多后果的国家,将被迫放弃保增长更早加息;承担后果更少的国家,却更愿意继续印钞保增长。

     这将导致协同行动难以长期维持,而现在分裂已经出现,全球货币政策逐渐失去协同性。

     金融中心国(美国)还在继续发力保增长,但这会对外转嫁通胀,迫使更多金融边缘国加息抗通胀。保增长的国家会被越来越多的抗通胀的国家拖住后腿!

     直至将所有国家拖下水!

     04

     加息恶性循环

     美联储0.05%利率的隔夜逆回购工具使用量连续15天突破万亿美元,持续创出新高,流动性大量过剩,这也意味着资金宁肯接受利率基本为零,也拒绝进入实体市场。

     背后是金融走势已经与实体严重背离!

     但美国仍选择继续印钞,那么通胀后果将继续向其他国家转嫁,这将迫使更多的国家跟进加息,最终倒逼美国加息。

     金融边缘国加息——挤压全球产能——金融中心国通胀压力——中心国加息压力——资金跨境流动——边缘国加息压力——挤压全球产能——中心国通胀压力——加息恶性循环。

     韩国已经进入加息队列,倒逼中心国(美国)加息,大概不远了!

     一旦美国进入加息队列,全球加息恶性循环正式开启!

     05

     不透明的反噬

     缩债(或加息)当然会挤压金融资产!那么能实现软着陆吗?

     金融中介的功能之一就是跨期分配购买力,对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以及金融合约中对未来现金流的承诺是金融功能实现的基础。

     金融的基础资产只能指向实体经济!

     理论上,金融与实体本应是一体双面,同荣同损,那么发生金融背离实体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在于金融市场相比实体市场具有更高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性。

     市场效率是建立在信息对称(透明)之上的,同荣同损也只发生在理想信息透明度之上(正如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而隐藏信息(夸大对未来现金流的承诺,隐藏已知风险)会让市场有效性下降。但恰恰是这种信息隐藏,才能让人无视风险(乐观)进行借贷(扩张信用)投资,造成乐观预期向现实价格的转化,反过来又刺激非理性的放大。

     金融与实体走势背离,是金融相比实体具有更高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隐藏)的结果,也正是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非理性。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的手段,其本质就是如何让信息更加的不透明,从而让金融机构占据优势地位。比如次贷通过将各种等级的抵押贷款打包后证券化,这让很多投资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买了什么资产,究竟有什么风险。

     但这种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可以刺激信用扩张,可以刺激金融周期对冲经济周期的下行,使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更具弹性,有时央行甚至会为了稳定宏观目标有意无意的保护这种不透明性(比如次贷危机之前,美联储接纳更低等级的抵押品,为垃圾资产背书,就是在保护这种信息不对称性)让其成为放水的新路径,但这同时会带来更大的波动性和脆弱性。

     如果基础资产发生问题(比如全球经济复苏顶峰过去?),未来现金流的承诺或被发现根本无法兑现,未来价值预期就被迫进行调整。

     乐观时光想着赚钱连自己究竟买了什么资产都不知道的人们,下跌的时候会不会心里发慌全力抛售?

     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反噬就会出现,非理性乐观被扭转成相匹配的非理性恐慌,进而形成恶性金融冲击。

     实体与金融背离越远,创新手段(让信息更加不透明)用的就会越多!反噬就会越厉害!非理性恐慌冲击就会越严重!

     软着陆就越不可能!

     小结:

     当保增长和抗通胀出现矛盾的时候,干扰规律的手段已经达到了瓶颈!

     这个冬天,会不会很冷?

     END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凭栏欲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