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五次机构精简
2022/9/19 15:18:32 凭栏欲言
文:凭栏欲言
历史总是踩在前人的脚后跟上……
01
1941
就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来说,第一次脚后跟大概还在建国前……
背景:
据《彭德怀自述》记载,针对抗日时期国共合作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和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等问题,1940年彭德怀组织了百团大战,实际上有104个团参加,消灭日伪3万余人,这一方面彻底的打破了“游而不击”的谣言,又一方面也是对国民党反共高潮秀了一把肌肉,百团大战意义很大。
百团大战红军投入兵力远超出日军和蒋介石预料……这似乎也让蒋介石和侵华日军都坐不住了……1941年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还停发了八路军军饷;日军则加大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根据地受到压缩,税收基础缩小……等等因素导致根据地经济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协助民兵武装掩护,月夜强种敌人堡垒底下的土地”(毛选《游击区也能进行生产》)……
措施:
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提出“精兵简政”,但还是有一些阻力(毛选原文,“若干根据地同志们因为认识不够,没有认真的执行”)。毛选1942年《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认为,目前情况“已经要求我们褪去冬衣,穿起夏服”,“如果我们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合作战”,因此,“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
1942年延安进行整风运动,也促进了精兵简政得以顺利推行。
效果:
精兵简政影响下,根据地经济仅用一年就迅速好转。
02
60年代初期
背景:
三年经济困难……
措施:
为了缓解严重经济困难,60年代初期精简城镇人员2000万……1957年中国职工总人数3100万,1960年增长至5900万……新增职工几乎全部清退……
效果:1962年经济好转,至1966年持续恢复……
03
1966-1976
背景:
或者会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一期间经济并不是趋势性下行,中间还有好几个很不错的反弹;
1) 1967-1968大幅下行。1966年文革开始,1967年经济下降10%,1968年继续下降4.2%,1967年财政收入减少25%,1968年继续下降13.9%。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抗美援越(1965-1973)正在进行,战争需求也是拉动经济的因素之一。对比来看,1953-1965年,即算包含了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经济平均实际增长速度约7.9%;
2) 1969年文革第一阶段结束,经济出现反弹;
3) 1970-1973年,基本建设大反弹。1969年对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某种程度上影响战备后方(即三线)投资大增,1970年基本建设增长47%,三线建设占据投资总额的55%,拉动经济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但问题也不少,1973年周恩来认为出现了四个突破(《周恩来选集》下卷),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工资支出突破300亿,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货币发行也突破了(更详细的描述是“今年市场平衡有三十亿商品差额,票子发多了”);
4) 1974年经济停滞。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经济再次受到冲击;
5) 1975年周总理病重,邓公回中央主导工作,首先打通铁路运输,坚持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变为回升。1975年经济比上年同比增长11.9%。
6) 1975年冬,混乱苗头再起;
7) 1976年,文革结束。
措施:
这一期间,政府机构屡遭冲击破坏严重,被动化进行了机构精简,只剩下了相当精简的外交、军事等机构,政府运作非正常化;
1968年,经济连续严重恶化两年之后,毛主席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据统计共有1600万知识青年下乡;
效果:
大量智力无从发挥潜力,被动化的机构精简也让经济工作十分混乱……
1958年中国人均收入和日本差不多,但到了1976年差距变得十分悬殊……
04
1982
背景:
1) 机构臃肿。“文革”期间中国政府机构被破坏得很严重,导致政府运作非正常化。运作正常化的需要和“文革”后平反恢复工作,三年之内迅速增设了三十八个机构,到一九八一年,国务院共有一百个工作部门,达到建国后的最高峰。这也导致政府机构不断臃肿。
2) 外部。1979—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西方发达国家陷入滞胀。
3) 经济体制改革。中央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包产到户),改革经验十分成功,加强了中央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此外,农村经济迅速好转,农村消费能力大增,凸显城市生产消费有所脱节,这也使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而过于臃肿的机构让改革无法轻身上阵。
措施:
1982年机构精简。1982年1月11日、1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精简机构问题。邓公在会上指出:所有老干部都要认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我们老干部的最光荣最神圣的职责。会议废除了领导干部的终身制,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国务院各部门从一百个减为六十一个,编制从五点一万人减为三万人。
邓选《机构精简是一场革命》,中提到“单单机关就涉及大约四五百万人”。
1985年,百万大裁军。
效果:
1966-1976年的惨痛教训,中央开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即价格闯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78-1993年,历时1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确认了市场逻辑,后面三十年则是逻辑的展开……
而1982年的机构精简为市场经济转型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05
90年代
背景:
1992年加快对外开放,1992-1993年中国进口钢材4000万吨,中国对外贸易由顺转逆,外汇储备由升转降,一度降至200亿美元以下,中国通胀率超过20%。1993年6月中央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削减基建、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1993年财政货币双紧,经济剧烈承压,财政压力凸显。
措施:
国企大下岗……下岗工人几千万……
政府机构改革……中央原定政府机构减员50%,地方政府公务员530万人,精简一半260万人,计划到2001年精简到位(《朱总理讲话实录》第三卷)……
效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已经于1993年提前刺破泡沫,大量下岗工人的人口红利顺势承接了大量产能转移,此后2001年加入世贸,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06
时代的红利
实际上90年代地方机构精简多被搁置。原因是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机构精简阻力就会大大加强,进而还会机构膨胀。这一特征并非90年代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经济增长和机构精简的问题上:
1) 几乎每次大规模机构精简都是经济转好的前奏……
2) 几乎每次经济转好都是机构重新膨胀的前奏……
3) 几乎每次经济下挫都是大规模机构精简的前奏……
用啥姿势端饭碗?都是时代的红利!
END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凭栏欲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