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刻骨而无望的爱情小词,被叶嘉莹先生称赞有“弱德之美”
2022/12/1 12:00:00 古诗词赏析世界
作者:溪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央视新闻公开课走进南开校园时,时年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给同学们上的开学第一课上,她吟诵了一首词,称这是她心目中清朝最好的一首。
先生据此词还提出了“弱德”这个词体美学的概念,还讲述了“弱德之美”背后的人生哲学。
她说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首词里面所传达出的那种幽微要眇难言之感。这首小词便是清初词人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先生阐述说“弱德的美”就是对于自己感情的节制,一种约束,一种品德,一种忍耐承受。她认为朱彝尊将内心中缠绵郁结的“难言之处”,化生成了词作中隐曲的“弱德之美”。
01
《桂殿秋》是笔者读朱彝尊的第一首词。初读此词,只感觉意味无穷,词人用笔极轻极淡,意境却极美极远。
仅仅二十七个字,却蕴含着难以言说的万千思绪。多少前尘过往,如烟似梦,都已往事随风,渐渐淡忘。唯有那次寂寞的江行时不时地浮上心头,始终难以忘怀,让他禁不住想起那夜,那江,那船,那雨,还有那人。
起始三字立刻就把读者拉回一段遥远的往事里,读者也仿佛跟着词人坠入到一个朦胧的回忆里。时值秋雨,江行缓慢,江水辉映着佳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
那时的她面庞洁净,长眉如黛,弯若连绵的越山,微微一低首的温柔,就在词人心间的一泓清泉上就荡开了涟漪圈圈。
夜色渐渐浓重,船在浩阔的江面上飘荡前行,一家人在各自的舱中躺着休憩。舱外,秋风冷雨肆虐,舱内,夜的凉意泛起。
今夜他们共乘一艘小船,同听着秋雨入眠。竹席上,各自盖着薄被,感受着江水在舱底潺潺流过。
在淅沥的雨声中,他们想着不远处的彼此,在无眠的深夜里,品尝着爱而不得的苦楚。
原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他们就在同一艘船里,却只能各自拥着小簟轻衾,无法相偎相依。
整首小词,无一字言爱,却尽是爱意,无一语孤独,却诉尽孤独。没有一句缠绵的情话,有的只是衾薄被凉,竹席冰肤,没有一句露骨的思念,有的只是蓬船听雨,孤枕难眠。
一直在想,作者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让字里行间都笼罩着淡淡的哀愁,渗透着寸寸的相思。要想究其因,就要了解朱彝尊那段不被世俗认可的隐秘恋情。
朱彝尊这首《桂殿秋》是他的代表作,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将其列为当朝第一。这是一首写男女之情的词,有种流传极广且最为深入人心的说法,是说词人的抒情对象是他的妻妹,是他深深爱恋却又无法言明的女子。
02
也许我们对朱彝尊并不甚熟悉,但他擅考据,诗词文皆负盛名,与王士祯齐名,号称“南朱北王”。他在词坛享有盛誉,是与纳兰容若、陈维崧并称“清初三大词人”。
他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一生游历多地,博览群书,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康熙三年(1664),36岁的他为了生计,四处奔走,开始长达十五年的游幕生活。康熙十七年(1678),50岁的他举博学鸿词科得以入仕,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康熙三十一年(1692)归故里,终老山水间。
朱彝尊年轻时才识过人,奈何家境清苦,万般无奈之下,选择入赘冯家。当时妻子的小妹妹冯寿常(字静志)不过十岁,平日里常跟着朱彝尊学习念书,写字,作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相处日久中,两人渐渐暗生情愫,但碍于伦理却无法在一起。
清代禹之鼎绘《竹垞先生小像》
03
当情感的悸动受阻于世俗的禁律,内心深处的暗流只能隐晦地潜行。朱彝尊用词人的细腻笔触,写下自传性的爱情词卷,一卷八十三首,录入《静志居琴趣》。
词集中大部分词作都以追忆的形式创作,写得情真意切、缠绵婉转。记录的全是与静志那段刻骨难忘的恋情,抒发的全是对静志的爱恋和思慕。
《静志居琴趣》直取妻妹的字“静志”自然别有一番深意,迫于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朱彝尊只能曲折地将一往情深付诸笔端,把难以释怀的情思镌刻在字里行间。
白云苍狗,世事无常,那些难忘的瞬间,无论过去多少年,他总能清晰地回忆起来。
豆蔻年华时,静志还留着童发,未梳高髻。她是那样天真烂漫,年少不知愁滋味,闲时倚着栏杆。她又是那般活泼可爱,曾走到蔷薇花架下,在花间抓蝴蝶。于是,就有了《清平乐》:
齐心耦意,下九同嬉戏,
两翅蝉云梳未起,
十二三年纪,春愁不上眉山,
日长慵倚雕阑,
走进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静志十八岁时,盘了发髻,穿了身轻薄的春衫,上面点缀着花朵,下身着百褶罗裙,颜色绿如新荷。一阵风过,衣袂飘飘,她甚是美丽。《菩萨蛮》捕捉到了这一画面:
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
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
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
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
有一年,两人在小轩窗边有过一次私语,少女含羞,两人想说话,距离却忽近忽远,各种小心翼翼。入夜,他更是辗转反侧,回味起白日里的幽会,那份意犹未尽都在《眼儿媚》一词中:
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曾圆。
含羞几度,已抛人远,忽近人前。
无情最是寒江水,催送渡头船。
一声归去,临得又坐,乍起翻眠。
《静志居琴趣》里还有许多类似的作品,比如“听遍梨花昨夜风,今夜黄昏雨”(《卜算子》),“庭前种尽相思木,机中织就相思曲”(《秦楼月》),“洛神赋,小字中央,只有侬知”(《两同心》),“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声声慢》)……
在朱彝尊眼中,静志容貌姝丽,端庄娴静,气质超凡,才情出众,不仅具有清雅脱俗的外在美,还不乏才德兼具的内在美。
静志的青涩,灵动,秀美,贤惠,都被朱彝尊一一写进词中。这些词感情深挚浓烈,敛而不肆,表面貌似波澜不惊,内心实则波涛暗涌。
04
冯寿常到了适婚年龄时,被母亲许配给一户有钱人家。分别的那天,他们隔着熙攘的人群互相对望一眼,他看到了她的盈盈粉泪,她窥见了他的悲伤难掩。
那一刻,他们都深深明白,纵使此生再情深意浓,爱情之花也终将走向凋零。
冯寿常遇人不淑,婚姻并不美满,享年不永,由于长期的抑郁和悲苦,三十余岁便早亡。
爱情的消逝带给词人无尽的凄凉,当日夜思念的人化为尘下土,留给他的是终生难忘的憾恨,是厚重浓墨的悲哀。
风流云散、萦绕怀抱,朱彝尊明知一切无望,明知爱不可得,明知追悼之苦,仍然用款款的深情去追忆悲欢离合的往事,仍然痴痴地去重温远年遗香的残梦,仍然去追索黯然销魂的云烟。
他用含蓄的句子,勾勒出一个朦胧而神秘的形象,引得读者去怀想,去感受那份被压抑的情感。他让无果而终的爱情保留了暧昧而热烈的味道,也蒙上了痛苦和寂寞的悲情色彩。
朱彝尊还写有一首长诗《风怀二百韵》,皆是他与妻妹隐秘情思的追忆。有传晚年他编订全集的时候,有人劝他删去此诗,他思虑再三,不忍割弃,坚决地表示“吾宁不食两庑豚,不删风怀二百韵”。可知他对寿常的愧疚和怀念可见一斑。
05
回到《桂殿秋》,时隔多年,词人仍然对那情那景记忆犹新,只能借着青山与秋雨,给那段无果恋情以郑重的纪念。
词人对往事复现的场景,缘何深深地印刻在读者们的心间,只因他轻描淡写的沉吟背后是对恋人极致的思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子发乎情止乎礼的无奈心声,是内心深处那道深深的伤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逝去的永远不可重来,那份美好却一直成为梦里模糊的怅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再三吟读之后,我们也能发觉《桂殿秋》的内涵还可延伸,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一种忧伤的心绪。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何尝不是有着这样那样难言的苦痛。我们心向往之的事物,却并不能轻易得到。等到时过境迁,烟波缥缈间,种种遗憾化作无限伤感,静静地流注在我们的心田时,就会体会到词人的喟叹。
-作者-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诗词赏析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