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 《小雪》唐代,戴叔伦
2022/12/9 12:00:00 古诗词赏析世界

     小雪

    【唐代】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随风飞舞的雪花怎么都看不厌烦,它们飞进我的视野,还有更多的雪落在山峦上,落在林间。

     我这个满怀心事的人正坐在书窗下面,看着雪花飞舞,落一场雪,天气就要更寒冷几分。

     注释

    

     林峦: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赏析

    

     程千帆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唐时期的大历时代:“这是一个从噩梦中醒来却又陷落于空虚现实中,因此不得不忧伤的时代。”

     安史之乱以后,饱经动荡的大唐王朝,早已不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气象,转而变得萧条黯淡,在迷惘逼仄的社会环境下,中唐士人的志趣多数已从拯民于水火的昂扬壮烈转向玩赏烟霞、忘怀荣辱的青山禅林,诗歌风格也随即从原来的外放开阔、雄浑典雅,转而变得内敛淡漠、平易流利,意象上多具昏暗凝重的色彩。

     不过,戴叔伦的这首《小雪》却可看做是个例外。

     具实而言,这首诗是否是为小雪节气而作,无可稽考,但从诗歌的意象选择和涵义蕴藉的角度分析是写一场小雪无疑,姑作节气诗,聊而味之。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者,表未盛之辞;雪者,乃寒气所化,故小雪便是告诫人们:今日始,“气寒而将雪,地寒而未甚,雪未大矣”。诚如诗歌的第一句:“花雪随风不厌看”,“花雪”一作“雪花”。笔者认为,二字可有两解:一谓“如花之雪”,次谓“花随雪落”。其风动柳绵,洋洋洒洒之状,生动空灵、饶有情趣,暗示了初雪小而轻的特点,“不厌”二字,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下句“更多还肯失林峦”,“林峦”,树林、峰峦。这里诗人借写雪的飘零韵致,说明自己所处环境的清幽静谧,“更多”“肯”抒发了作者对隐逸遁世生活的追慕与向往,既是写雪的志趣,也是写人的思想倾向。而这种思想倾向的表露也反向说明了诗人此时还未摆脱用世与出世的情感纠葛,这才有了下句的“愁”。

     “愁人正在书窗下”,“书窗”说明诗人赏雪的具体地点。作者写雪,没有像于良史那样“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通过触觉、嗅觉、想象等方式来近距离、多角度体察,而是单纯的通过风雪之下的视觉感官进行叙述,这样一方面增强了视觉上的模糊性,渲染了迷离惆怅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心境的外化,和诗尾的“寒”字互为映射。

     尾句“一片飞来一片寒”,意思是只见一片雪花飞来,带来了一片清凉寒意。诗人将“一片雪花”与“一片寒意”对照出之,把雪花的散落与寒意的迫近表现出来,起到了与杜牧“风吹一叶落,万物已惊秋”相同的物候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寒”,既可以指气候之寒,也可指心地之寒,两个“一”将物象与内蕴之间的层次感表现得精致生动而富有韵律。

     如果将通篇联系起来看,全诗虚写观雪之喜(一二句),目的在抒倚窗之愤(三四句)。

     然,作者既在书斋之下,可视作全了居官如隐的本心,又何必“愁看”“心寒”呢?

     原来,戴叔伦自幼成长于儒道并存、学隐合一的家道背景下,养成了安详恬静、温文尔雅的性格气度,仕宦期间,更是黾勉尽职,甚至受到唐德宗的嘉奖。可在目睹了战乱流离的苦难现实和经历了安逸枯燥的幕僚生涯之后,他顿生退隐之心。担任抚州刺史时罹谤受代,更是让戴氏心灰意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勠力为国却被政治无情嘲讽。也难怪他常会在作品中追念贾谊、吊古屈原了。

     “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对功名的厌倦,对社会的忧患,又怎能容许这个循吏去全心全意的抒冬雪的诗意、发旷古的悠思呢?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诗词赏析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