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首小诗清丽恬静,美到极致,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儿……
2023/4/27 6:00:00 古诗词赏析世界
作者:溪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东风吹起,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
滁州(今安徽滁州)西郊的一条小溪边,伫立着一位年近半百的诗人。在结束一天的案牍劳形之后,他一个人步出衡门公署,来到无车马喧嚣的溪涧边寻幽。
春光融融,风和日丽,草木萌发,正是万物竟生的时节。诗人却无心游览那花园的姹紫嫣红,无心乘春水之上的烟波画船。他唯独喜爱幽静的郊野,青睐涧边的幽草。
溪涧之边,幽草丛生,涧边之上,峰峦层层,林荫深处,传来黄鹂鸟的啼鸣歌唱。空山寂寂,鸟鸣山幽,那婉转悦耳的欢鸣使诗人心神陶醉。
不觉间,天色已晚,四下昏暗,周遭一片寂静。突然,骤来一阵急雨,涧水猛涨,春潮汹涌,水势更加湍急。
郊野的渡口荒凉凄清,本就是少人之地,在春雨的侵袭之下,此时四顾茫茫,渺无人迹,连船夫也早已不见踪影。唯剩一只空空的渡船横泊在河里,被水流冲击得摇来摆去,晃晃悠悠。
诗人远游来此,置身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赏涧边幽草,观山上佳木,听鸟鸣缨缨。晚雨的西涧,野渡无人,小舟独横,引起诗人无限的遐思。于是,一首传唱千古的《滁州西涧》应运而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01
西涧是滁州西南的一条小河。诗人是韦应物。这首精美的小诗是他的山水名篇,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此诗写于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这首诗景致优美,感受细腻,萧疏清淡,意境悠远。他用水墨画般的技法绘出春天那份淡到极致的美丽,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鸟鸣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自横的清幽境界。
平常景物经诗人的妙笔勾勒,构建出的画面布局和谐、色彩鲜明,极具自然之野趣,令人如入其境,心旷神怡。
神来之笔写成的绝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引得后世文人竞相效仿,宋朝寇准的诗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就因化用韦诗而声名大振。
这句妙不可言的诗也成为画家钟爱的绘画意境。宋徽宗赵佶倡导实行的画院考试制度,流行以诗句为画题,其中一次考试出的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大部分画家在渡口和空船上下功夫,唯有一位画家细细揣摩,独具匠心,在画上加了两只小鸟,一只站在船头,另一只向下飞,船头上的小鸟好像在招呼下飞的鸟,正是点出“无人”的幽静。
韦应物的作品现存近六百首,然而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滁州西涧》。西涧何其有幸,因有了韦应物的点睛之笔,从一条不知名的溪水,变成唐代以后诸多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之地。韦应物又何其有幸,一条涧水成就了他的绝世美篇,中华诗苑从此多了一份清丽与璀璨。
初学时,我们只是惊叹此诗的清新自然,饶有生意。殊不知,如此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个往日轻裘肥马又少不更事的锦衣少年之手。
02
韦应物出身高门士族京兆韦氏,《旧唐书》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他年轻时正逢开元盛世,在世家光环的照耀下,十五岁时便当上唐玄宗的御前侍卫。
他分享着盛唐贵族社会骄奢而腐化的狂欢纵欲,沉浸于富有浪漫气息的生活氛围之中,高傲自大,豪放不羁。
在《逢杨开府》一诗中,他毫不遮掩地回忆那一段日子的放浪轻狂:“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更可恶的是,他还“朝持樗蒲(chūpú)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chí)”。可以说是狎妓、赌博、饮酒、犯法等无恶不作,连他自己都承认当时是个骄横霸道的恶少。
可惜,这段显赫又荒唐的年岁只有五年。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叛军的战鼓擂响,次年六月攻破潼关,唐玄宗带着贵妃和亲贵仓皇出逃。树倒猢狲散,韦应物自然也就失职流离了,生活一下从天上跌落到了人间。
昔日之所见,是“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那般的歌舞升平,而今目睹的竟是“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那般的衰败凄惨。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亲历的灾变,命运的斗转,让韦应物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了彻底的变化。国家的重创,民众的疾苦,让他遽然梦觉,继而深思。
在火与血的洗礼下,历史有了苍凉的转身,君王有了狼狈的模样,往日的浪子灵魂也实现了觉醒。韦应物的视野渐次开阔,思想日趋深沉。社会的巨变和人生的沉浮,也促使他的个性由放纵转为内敛。
冷酷的现实逼得他下决心折节读书,后重经科举考试,再度步入仕途。他开始真正把目光聚焦到国事和百姓身上,其精神境界日益提升。
03
韦应物相继经历肃宗、代宗、德宗等多朝。这一时期,政治气候风云诡谲,社会动荡,唐王朝的衰颓势不可挡。
他历任洛阳丞、高陵宰、鄠(hù)县令、栎阳令,看到人民被压迫、被欺凌的种种情况,常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却反遭权贵的诽谤和迫害。
试问,一个官卑职微、敢讲真话而又刚正不阿的人,在腐败的中唐政治舞台上,除了慨叹、痛恨不公不法之外,又能有多大作为呢?
无数的挫折和教训,加深了韦应物对社会黑暗、人间不平的认识。他时常陷入痛苦矛盾的境地。
后来,他还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想为百姓解决困难却受到诸多掣肘,关心百姓疾苦而又力不能及。他只能在诗中抒发了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离开京城到滁州任地方官。在滁州,他当了一年多的刺史,也想有所作为,但看到“风物殊京国,邑里但荒榛”的荒芜景象,又倍感无力。他看到农人们辛勤耕种,到头来仍是“仓廩无宿储,徭役犹未已”的困苦情状,深为痛心。
他常常因搞不好政务,人民仍在受苦受难而内疚,常常为自己不耕而食却生活安逸而感到不安,只能发出怅然的悲叹:“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他几次辞去官职,想退隐不仕,希望身心宁静,远离尘俗。他向往大自然,多想隐逸于山林,啸歌于郊野,过着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
然而,他始终身不由己,不忍拂袖离开。现实有太多无法摆脱的羁绊,常常令他处在进退两难之间。
04
在滁州,韦应物经常到西涧,他对城外的这条西涧有着特别的感情,为此写下过不少和西涧有关的诗。比如《西涧种柳》中说:“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置锸息微倦,临流睇归云。”公务闲暇之时,他去西涧种柳,累了便手扶铁锹站在涧边听水声潺潺,看天边流云飞卷。此外还有《西涧即事示卢涉》《乘月过西郊渡》《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等。
韦应物长期在宦海中浮沉,早就厌倦繁华尘世的浮躁喧嚣,早就痛绝官场中的明争暗斗。他祈求的是社会政治的清明,他期待的是内心世界的安宁。
西涧恰好是一个寄情的胜地。在这里,他倾心于那春风吹又生的萋萋芳草,醉心于那林木深处的流莺声声,怎还有闲情去别处观花赏柳?
诗人独怜涧边的幽草,是因为联想起自己的境遇和命运,而那无人问津的野渡横舟,又何尝不是自己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的写照。
他将自己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以冲淡闲雅的笔墨,隐秘地倾泻在寻常的物景背后。这就是韦应物这首诗艺术上的高明之处。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原因就在于此。
让我们抛开情感和背景,去单纯欣赏这首诗吧!你会惊奇地发现优美的景致背后,是诗人细腻的感触。他发现大多人忽视的地方,还有微小的事物在散发魅力。
极具慧眼的诗人捕捉到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他能看到一个荒僻之地生命的跃动,他懂得在自然山水中寻求恬静的意趣。
尘世浮华,他教我们在安暇之余,去看一朵花的绽放,去看草叶上露珠的摇动,去听林深处鸟儿的鸣啼。他教我们在片刻的安静里,去拓展一个自由伸展的空间,去寻找一种浪漫飘逸的诗意。-作者-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古诗词赏析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