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时代:再负责的老师,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学生
2022/11/25 20:32:53 教师聚焦

作者:教师会来源:教师会(ID: jiaoshihui9)
直播课堂效率低下,作业迟迟交不上来,明明气得火冒三丈,还得压住火气在班里群里催,尤其得注意言辞不能激烈。“请未提交作业的同学抓紧时间哦!”“请昨天未提交作业的同学,今天务必补交上!”“以上是前天作业还没有提交的同学,晚上九点之前必须提交作业”“这是近三天仍未提交作业的同学!你们的作业准备什么时候教?请家长与我私下联系沟通!”“……”是不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老师与日俱增的愤怒与无奈?
这就是我在群里“要债”的日常,我也想做个温柔的老师,可是就有那么些学生硬生生地把我逼成个“河东狮”。
孩子,上网课难吗?交作业难吗?真正难的是你们以后的人生。
01
校园之外再无温室,真正难的是你们以后的人生。
我是八零后,弟弟是九零后。因为年龄小,在家里处处受照顾,所以打小吃不了一点苦。
我自以为乐趣的读书,他却认为是受罪和煎熬。
初二暑假他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个世界上最苦最累的事情就是读书,用他的话讲“上学跟坐牢一样”,如果不让他上学,干什么他都乐意。
在父母的软硬兼施都无效后,我建议爸爸带他去了自己干活的地方——建筑工地。
我跟弟弟说,你不用干活,看着爸爸干活就可以了。
不到三天,弟弟回家了。
他说,三十七八度的高温,砖头都是烫的,从早上五点多开始干到十一点,下午三点一直到七点多。
他光坐在阴凉处看着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爸爸身上都皮都晒蜕了一层,如果现在退学大概率也是干这样的活。
如今,弟弟已经是某知名汽车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了。
他告诉我,工作这么多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校园之外再无温室”,读书的时光是最无忧无虑的。
姨妈家的表弟,跟我弟弟年纪差不多,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先是跟着亲戚一起学电焊,没干几天,太累了干不下去;
后来又去理发店里做学徒,天天打杂,还得看顾客和老板的脸色;现在是某知名代工厂的一名流水线工人。
他告诉我,他一晚上下来平均要打1000多个螺丝,光抬手就要抬一千多次。
简单又机械的重复会让一个人精神直接麻木。
“如果读书时我能用心点,写作业我能认真点,如果我能克制自己对手机和游戏的迷恋……”
校园之外再无温室,曾经我觉得像监狱一样的读书生活,现在回忆起来是那么无忧无虑,走上社会,我才知道,你欠学校的,社会都会要你还回去。
原来,校园之外,真的再无温室可言。
当你们被无情地抛入社会之后,等待着你们的,只有充斥着不满和悔恨的现实。
02
再负责的老师,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学生。
网课期间,在跟家长沟通时,很多家长一个劲抱怨:
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啊,网课只聊天、玩游戏,管不住孩子,一说他比你还厉害等等,最后总忘不了说一句,老师,你把他管严一点,不写作业,不交作业,你使劲罚。
我只能苦笑摇摇头,家长在家里都管不住,我隔着屏幕怎么去“遥控”学生呢?我怎么去“惩罚”学生?
孩子,不是老师不负责,也不是老师不愿意管你们,老师实在是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育的道路上,老师一个人的薄弱的力量总是鞭长莫及。
人活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父母的责任是养育你们,努力工作满足你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你的责任是勤学苦读。
可是,如今你们以及家长把原本属于你们现在的责任寄托在老师身上,那么,未来的你们身上的重担谁又来替你承担呢?
是睡着了还是醒着你们自己最清楚,再负责任的老师都没办法叫醒一位装睡的学生。

03
网课如人生,是一场自律拼搏赛。
网课期间,是不是觉得好难管住自己啊,居家学习就是在清醒地堕落。
没有老师的监督,自己一个人对着电子屏幕,总是时不时走走神,平时一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在家磨叽两个小时才写了一半;
拿出手机准备学习,却又忍不住刷起视频,每次都对自己说玩10分钟,可放下手机已经过去一小时。
想学学不进,不学不甘心……
这也许是很多孩子网课的状态,这都是缘于缺乏自律。
孩子,你要知道,不管是网课,还是以后的人生,都是一场自律拼搏赛。
同样的网课,给你一份别人的时间安排表:

是不是自愧不如?
网课期间,衡水中学的学生们仍然是秉承自律的优秀习惯,和在校期间的作息几乎一样。
天赐的聪颖,固然值得人羡慕,但是可遇不可求,唯一稳当可靠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指南针——自律,它是天赋的最佳拍档,没有自律,所谓天赋,不堪一击。
自律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自律。
孩子,你现在有多放纵,未来就有拘谨,你现在有多自律,未来就有多自由。在家想要放纵的你,请花几分钟扪心自问:
在网课中落伍的你,返校后还有赶超的资本吗?
在家不尊重学习的你,返校后就能重生敬畏之心吗?
一堂普通的网课,是你以后人生的缩影;一份薄薄的作业,是一份巨大的责任。
上不好这一堂堂网课,交不了这一份份作业,孩子,你们拿什么去迎接以后的人生?
点亮在看,孩子,今后你要走的路还很长,请你担起当下每一件属于你们的责任。
附:
高效上网课的七大秘诀
01. 注重仪式感
学生正式上课时也要有仪式感。可以用手机、定时器设定“上课铃”和“下课铃”。 上课前,调试好网络、电脑或手机等设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文具等,端正坐在书桌前。
上课时,打开摄像头,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有效监督,防止摸鱼。另一方面,打开摄像头也能和同学多“见面”,做小组作业就方便很多了。

网课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尽量活动一下,做一些身体运动,比如课间操、眼保健操,甚至可以做做家务。课后及时、认真复习,通过完成作业及时查缺补漏。
02. 学会听
网课与线下课堂不同,网课主要以教师的讲为主,课中很少有互动和反馈,缺少讨论理解、思维碰撞的机会,节奏往往比平时快很多,跟上学习进度的要求也就高很多。因此,借助网课学习,更需要会“听”课。
首先,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保持专注力,以良好的姿态和状态听课。
其次,要积极思考,也就是“思维参与”。上网课的过程中,老师会有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停下来要求学生做题,此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形成答案,然后与老师的讲解作对比,这样才能紧跟学习进程,这是网课学习中最关键的地方。
再者,要适当地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特别是在网课学习的环境下,在教材或笔记本上记笔记,有助于集中精神听课,也有助于后续的知识梳理和复习。
每节课明确自己希望在课程中完成的内容。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你保持动力,战胜拖延。目标应该是具体和容易量化的。每当完成一个目标,还可以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来激励自己。

03. 学会做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也就是说仅仅通过“听”来学习肯定不够,一定要有“做”的学习行为跟进,做是促进学习“内化”的重要方式。
做的方式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特点选择,包括听课后的做题、朗读、背诵等,都是很好的消化理解知识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做实验等方式帮助理解和深化。在家动手做做小实验、小实践等也是很有趣的。

04.学会讲与问


“学习金字塔”原理,阐述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其中只用听的方式是效率最低的,而用讲的方式“教别人”是效率最高的。因此,每节课或每个内容学习完后,可以尝试用讲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东西讲出来,一般可以讲给自己听,也可以讲给家人听,还可以录成音频、视频讲给同学听!这种“讲出来”的方式能有效促进把所学内容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同样,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通过做“小老师”的方式去教别人,既能帮助他人,又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学贵有疑,会提问是真正会学习的标志。对于以单向传授为主的网课,听课后还有一些不明白不理解的内容也很正常。建议先把问题写下来,课后通过回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再学,或者线下看书等方式进一步自学,争取自己把问题弄明白。

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提问,在平台上与老师交流,疑问减少了,才是真正地学会了。无论是“网课”的学习,还是平时线下课程的学习,都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使学习更真实、更深入地发生。
05.学会理
一般可以在几节课或几部分连续内容学完后,进行整理反思,总结提炼,查漏补缺,归纳运用,沟通联系,实现“求联、求变、求通”,这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另外,建立“错题集”,时常巩固,温故知新。
理科各科学习方法总结
理科各科学习方法:数学
课本上讲的定理,你可以自己试着自己去推理。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证明能力,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还有就是大量练习题目。基本上每课之后都要做课余练习的题目(不包括老师的作业)。
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因此.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探究、作业。
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弄通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应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探究:要学会思考,在问题解决之后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改变条件或结论去发现新问题,经过一段学习,应当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维规律。
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会一类题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小的细节注意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把数学学好.
理科各科学习方法:语文
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
读
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写
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
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
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
综上所述,我想只要坚持了读和写,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理科各科学习方法:英语
我觉得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听力,又提高了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英语的语感。语感是在面对英语试题时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有时它是说不清楚的,但往往就是这种能力使我们在考试中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英语的学习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见缝插针。仅仅利用在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后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巩固和完善。另外,就是我们的朗读材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可以读很多的东西,比如说一些英文杂志、英文报纸。
而且这些杂志报纸上文章的内容和课文不同,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是平常的课堂上可能遇不到的,但是在高考中可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面对生词的时候,就可以搜索以前的一些积累。
在课余时间就经常阅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锻练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手边常备词典,不懂的单词勤查勤记,而且不局限于平日读书看报时遇到的生词,广告牌、包装袋上的生词,我也会加以留心。
很多词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碰到的,只是看你在平时有没有注意,手要勤一些,把这些生词记在本上,有空时翻一翻,自然就记住了。日积月累,词汇量逐渐丰富,阅读能力也就水涨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考试分为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改错和作文6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复习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只是一套套地做卷子既花时间又难以突出重点。
我建议同学们最好分专题,找弱项,进行强化练习,完形填空不好就专门训练完形填空,阅读不好就专门训练阅读。在复习阶段,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当然对于强项的练习也要有所保证,以防手生。这样的方法往往能够立竿见影,收到奇效。
理科各科学习方法:物化生
生物
对生物课的学习不能按照数理化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习方法上应该和地理有点类似。数理化一节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多,对一个重点知识会反复的在课堂上做题训练。
而生物一节课上的知识点很多,可以不夸张的说,老师说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考点。而且课时紧张,不能在课堂上巩固练习。所以课后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做,有不懂的要马上问。
生物的题目从一开始就比较具有综合性,一个题目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这种知识点的联系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或者是补充的,很多学生不听课,自己看书,结果书看了,题不会做。
也有学生上课只听课本上有的内容,课本上没的以为是不重要的,就没听。这些都应该避免。
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 。
3.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
物理
主要是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对于概念,一定要好好把握,多做选择题对你对概念的理解把握有好处。但你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题,弄懂每个选项。计算题就是准确的运用公式了。
所以要对公式的意义特别了解。多练习,其中的题其实雷同很多。
化学
主要是记一些性质, 写方程式类的。文字性的东西,看一看记一记可以。理论的东西,关键就是理解,理解了,你就会了,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化学方程式,要写出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首先你必须要写得出每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想写出正确的化学式,就必须要搞清楚化合价。
如果光靠死记硬背,到考试的时候,还是容易忘记,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就要去记,多练习题,如选择题,老师给出一些特殊的性质让你来选,所以多练习可以无形帮助你记忆。
光记的效果是不好的。对于那些特殊物质的性质,你练习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大题是推理,写方程式,有了好的基础你就不怕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教师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