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观病:病越看越多!
2017/10/12 老黄谈医论道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论述本质与表象时说:“只有当创造者!——我发现事物的名称远远重于事物的本质,这件事曾经使我而且一直使我异常吃力。声誉、名号、外表、效力、事物的一般范围和分量,这些东西在产生时便是错误的,是随心所欲的像给事物披上了一件外衣,而与事物的实质甚至皮相风牛马不相及。但由于世世代代对这些东西深信不疑,而且这种相信还在不断加深,久而久之,它们在事物中不断壮大,甚至变成事物本身了。表象终于成了本质,并且作为本质在发挥作用!”

     (一)

     伴随着医学现代化的进程,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检验指标越来越纷繁,不仅将人体完整的系统拆分得支离破碎,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噪音和碎片,这种以指标为标准判断出来的疾病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

     据权威人士分析,美国的经济已经被高昂的医疗费用绑架,其支出已占GTP的17%以上,中国正在步其后尘。2000年的医疗支出五千多亿人民币,2007年上涨到一万多亿人民币,7年翻了一翻。到了2010年,中国的医疗支出上涨到两万多亿人民币,仅仅3年就翻了一翻。

     钱虽然越花越多,医疗机构越建越庞大,药品开发越来越多,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可就是病越看越多、越看越难、越看越贵。

     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卫生部和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而《中国慢性病报告》表明,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癌症、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若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未来10年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

     既然现在的医学越来越发达,检查手段越来越精确,开发的药品、保健品以及其他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为什么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反而一再攀升?我们一直就被告诫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早就用上了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等,将血压、血糖、血脂这些所谓的疾病风险因素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可为什么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反而呈上升趋势?应该下降才对呀!

     (二)

     我们自以为建立起了完备的医疗制度就能安然无恙,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如我们所愿。一方面,什么是我们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也许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视线,当然也就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比如预防中风的发生,生物医学仅仅将风险因素锁定在对血压的控制,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因素——气候和情绪。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疾病的触角衍生自环境创造出的致病状态,生病常常只是环境病原体导致的最后结果。然而,对于那些无视自身健康、任性糟蹋自身健康的人来说,他们的健康问题应该由谁来负起责任?而制度化的医疗行为却仅仅针对疾病本身,更准确地说仅仅针对检查指标,而将气候、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完全忽略。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深度思考的是:现行的医学模式、医疗模式究竟适不适合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后究竟会怎样?会康复还是死去?人们对于自己有许多不了解却又亟欲了解的事情,于是我们在猜测身体透露出的各种讯息的同时,格外注重检查,并与我们的猜测联系起来。

     然而,你怎样判断你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呢?在这些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中,你该把什么作为你所要判断的对象呢?比如某个小孩不舒服,他根本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是怎样不舒服,他只会哭闹。你该如何去判断他哭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别的原因?他是不是肚子痛、嗓子痛?即使你侥幸碰上了某个“指标”不 “正常”,你又怎么知道你所不知道的这个不 “正常”的“指标”就是哭闹的原因呢?

     任何一种寻求都必然伴随着某种发问而展开,都有从它所寻求的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对于各种讯息和检查出的问题我们不可能随意猜测,而是需要建立在问题的来源、基础、结构和逻辑上有一个合理的、正当的、切中实事的基础上,以便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不同的观察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理解方式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如果在假设之初就走错了方向,那么后面对问题的解决就同样可能走弯路,甚至走上不归路。

     (三)

     人们总以为我们身体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一样的,病人生病了,他们的生理机能可由一系列标准化的数据衡量出来。所以,一旦被检查出什么病,如果让这些指标回到正常水平,就能解除病痛,使病人恢复正常状态,重获健康。于是通过接受某种相同的治疗手段,或服用某种相同的药物,将检查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样就能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实现“正常化”。

     然而,实际上所面对的医疗情况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医生一贯是做检查并确定病名,通常需要经过繁多而又昂贵的检查项目;而病人为了治疗、检查和取药,辛苦地往返于医院就诊。可结果却是:虽然接受的是同样的治疗方案,有的人好转了,有的人却不见好转,有的人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同病者之间治疗效果差异之大,有时令人不得不对治疗效果这个概念本身感到怀疑。

     我们一味地追求药物的效果,然而,药效仅仅是药效,它并不是我们自身的生理运行,药效如果不能转换成身体自身的生理运行,势必陷入两个根本的疑惑:其一是无论怎么治疗,对某些病人发挥不了任何效果;其二是虽然有效果但一直要依赖药物才能维特,一旦药物中断,症状便再度发生。

     通过眼睛我们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象,你可以通过精密仪器观察,你可以越观越细、越观越多,但以“器”观病你只能看到“形而下”的“器”世界,只能看到 “三生万物”而成的疾病万象。你可以去观察一项指标,命名一个疾病,但检查结果是极端的,要么正常,要么不正常;如果不是良性的,那就是恶性的。仪器没有洞见,看不见 “形而上”的“道”世界,观不到“病”的“变化之道”。疾病不会因为你控制某项指标就停止绽放,它会继续绽放,它正在流动着,疾病就是你本身的变化。

     最后仍然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感慨当今的医疗困局:“倘若认为只要指出这初始的表象和空幻的雾障便可消灭有效的‘现实’世界,那才是愚不可及的蠢人呢!只有作为创造者,我们才能去消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创造新的名称、评估和可能性,便足以持续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老黄谈医论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