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医学:根治性手术为何还在盛行?
2017/11/24 老黄谈医论道
作者:黄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
我们注定要被事物表象的东西所蒙蔽,有的时候我们也知道是表象,却懒得去探寻它背后的本质。比如我们轻易地就会从影像检查中观察到身体颈椎、腰椎、乳房、肺部等某个部位的组织增生、结构变形,而很少将增生、结构变形理解为压力的过度补偿。正因为如此,我们出自对增生、结构变形的担忧,很容易心安理得地将这样的事情交给外科医生去处理,而不是从中领悟其缘由并利用压力实现自我调节的机制,也不会考虑交由外部力量处理的后果只会使我们的身体比原先更加脆弱。
早在1924年,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的杰弗里·凯恩斯医生就发现没有必要采取激进的根治性手术,而只需较小的非根治性手术就能实现同样的效果。俄亥俄州克里兰夫诊所的外科医生乔治·巴尼·克莱尔听到凯恩斯的小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报告后,开始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他指出,如果肿瘤被局限在原发部位,那么,局部手术就足以去除它,剥离额外的淋巴结和肌肉并不会增加额外的益处。相反,如果乳腺癌已经扩散到乳房以外,那么手术无论如何是没有用处的,并且越是手术越会显得无用。他意识到,乳腺癌要么本质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局部疾病,用较小的乳房切除术就能治愈;要么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最彻底的手术也无法治愈。

不过,要颠覆根治性手术就很难了,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来检验根治性手术与单纯切除手术的效果。而在医疗界通常只能证明某种疗法的正结果,没有证明一个负结果的设计方案。要想证明根治性手术疗法并不优于传统手术疗法,需要创新一套统计方法。难度更大的是,必须积累足够多的病人,才能得到充分的统计判断。而要找到足够多的病人,就必须说服医生参与,但这些医生通常就是那些最不希望根治性疗法被推翻或驳倒的人。那些煞费苦心打下了根治性外科手术江山的外科医生,他们深深沉浸在根治性手术里是绝不会合作的。因此,凯恩斯和克莱尔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都无法用试验来反驳根治性手术。
好在那些沉默已久的癌症病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终于觉醒了,医患关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曾经确信无疑的医学被发现漏洞百出。年轻女子从病床上醒过来,开始质疑为什么尽管外科医生不情愿却仍然如此热衷于对她们施行毁形的根治性手术。更令人震惊的是,用在妇女身上最为常见但导致严重毁形的手术竟然从未经过正式的试验,这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1967年,得益于病人的自发行动和公众对乳腺癌的关注,一个自发形成的学术性医疗联合体对乳腺癌进行了大规模试验,来检验根治性手术的效果。试验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深深沉浸于根治性手术的美国外科医生,为了阻止医疗联合体招募病人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以至于不得不请加拿大的医生和病人来参加试验。
1981年,试验结果终于公诸于众,根治性手术与较小的非根治性手术在再生率、死亡率和远端迁移率方面没有任何差别。接受根治性手术的人付出了身体不健全的沉重代价,却没有在存活率、再生率和死亡率方面获益良多。当根治性手术被证明失败的时候,整个外科手术文化也随之消融。米兰一家大型癌症研究中心的博纳东纳说:“外科医生几乎很少再次看到他们的病人,我认为他们不想听到有多少病人因单纯手术治疗而倒下,这是事关面子的问题。”
如今根治性切除术在西方国家已经很罕见了。不过,奇怪的是它在中国还是主流。有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东西总是会被一些中国人瞧不起、甚至攻击,而洋人反倒偷偷视作宝贝;而那些已被洋人丢弃的东西却总能在中国找到市场。(请继续关注下篇:切不掉的金刚法则)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老黄谈医论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