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会后感
2018/8/9 11:30:00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
我所2012级硕博连读生胡苗会经中国科学院大学选拔推荐、函评及德国专家面试等多轮考核,成为中国优秀博士代表团成员之一,于6月24日-29日赴德国林岛参加“第68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下面,就让小编为你带来新鲜出炉的见闻分享与会后感悟吧!

会议简介

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简称林岛会议,由两位德国医生(Franz Karl Hein和Gustav Wilhelm Parade)二战之后为了复苏德国经济和科技水平发起倡议,以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1951年开始创办,每年6月底7月初在德国林岛举行,2004年开始与中国合作,在中国内陆每年选拔25到30个在读博士生参会。大会主题每年在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逐年轮换,今年是第68届,主题是“医学/生理学”, 6月24-29日举行,恰逢中国是主宾国。经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推荐,国际知名专家的函评和面试,最终林岛会议主办方向我发出了参会邀请。
01
会前准备
从看见所内网挂出选拔通知被我直接忽略,到看到同学坚定地申请而跃跃欲试,然后又从尝试一下的心态到有些许期盼,最终盼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面试通知以及面试后的入选通知。看到入选通知那一刻,眼睛一酸:感到自己真的是十万分的幸运——原来我也是可以的!同时也对即将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学者和享誉全球的诺奖得主感到一丝丝的恐慌:担心在这个优秀的队伍之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
接受了林岛会议主办方的邀请之后,会议方陆续开通墙报展(Poster)和大师讲习班(Master class)的申请,从大约400份申请中当中选出30个进行墙报展和12个进入学习班,我又一次很幸运地被选中了墙报展。收到邮件的那一刻,除了为自己的工作能够在这个国际舞台的科学盛宴上展示而感到由衷的开心和骄傲,也非常担心自己不能够充分地展示出团队的劳动成果,更担心失了体面和风度,为中国带来不良影响。

02
会议进行
大会设置了讲座(Lecture)、集体谈话(Agora talk)、小组讨论(Panel discussion)、小型讲座(Mini lecture)、开放式讨论(Open discussion)、散步(Science walk)、早操(Morning workout)、共进午餐(Laureate lunch)、舞会(Baverian Evening)等多种方式让青年科学家与诺奖得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同时还设置了大师讲习班(Master class)和墙报展(Poster)等方式让青年学者展示自己科研成果。
开幕式之前,当我在第一排右边落座之后,看着诺奖得主陆续进入会议大厅,内心激动不已。当开幕式结束第一段视频播放,全场静静地聆听大会主席Bernadotte致辞的时候,有一瞬间,我热泪盈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在做梦,遥记得儿时老师问同学们的梦想是什么时,很多机灵的男生都说“科学家”,而我只能投去羡慕的目光,因为我觉得“科学家”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此时此刻,39位诺奖得主、来自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600名才智过人的青年科学家正坐在我身后,德国科学主席(Scientific Chairman)正等待着向我们致辞。
开幕式宣布了会议的正式开始,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每个人身上的所有头衔和荣誉、曾经所取得的成果、所发表的文章、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标签全都在脑海中清空,尽量让自己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来度过接下来的五天、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老科学家、来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真诚的对话。在这五天的会议时间里我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印度、韩国、南非等等多个国家的青年科学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在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点: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都口若悬河,都能很认真地听别人的研究情况并时不时地提出问题和见解;身上洋溢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憧憬,也时刻显露着好奇与谨慎。

与诺奖得主直接对话
Agora talk、Panel discussion、Science walk、Lecture后以及进餐时都有与诺奖得主直接对话、直接交换看法,他们有很多都是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但是都健步如飞、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伶俐,同时又和蔼可亲,完全没有曾经在心中所想的距离感,就像是邻居家的爷爷。
会议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Torsten老爷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和相互成就,更看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战友”之情,看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同手足。我很羡慕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取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更是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值得回首和细细品味一生的友谊,我希望将来的科研人生中能遇到这样的可以合作一生的至交。在和诺奖得主的交流过程中,我看到了诺奖得主对待青年学者的负责以及和青年学者交流的热情。我看到了做成一件事的决心和执着,以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我们终要做父母,于我已经是一个母亲,约束自己去努力达成一件事情是一方面,而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支持孩子更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诺奖得主们一再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和勇气,这让我看到了科学家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永远不要随大流,要有勇气和胆量去尝试前人没有做过没有尝试过的领域。有的诺奖得主会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然后很耐心地指出问题的所在,并且引导大家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这种开门见山、让人心头一震的方式,可能更加有利于大家掌握新的技能吧。这也让我思考将来我在与其他学者交流时,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许可以委婉一点,但是或许有时候直接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此次林岛之行,我的另一个收获是:工作得到了诺奖得主和来自世界的优秀青年学者的认同——我的poster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是并列第一名)。走下领奖台之后,我赶紧飞奔到台下去拥抱我们中国的小伙伴,这一刻,我的心算是真的安定下来了:没有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也没有失中国的礼仪和风度!我也听到了中国小伙伴为我欢呼雀跃的声音,这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个Poster获奖者站在领奖台上
闭幕式结束之后,返航的过程中,游轮在诺奖得主的宾馆附近放下了他们,全场响起了持续而又热烈的掌声,游轮起航逐渐驶向湖中心的时候,遥望白发苍苍的诺奖得主尽情地挥手告别、脱帽致敬,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暖流,眼睛突然一酸:他们对我们的不舍和我们对他们的不舍一样的浓烈,这一挥手一致敬之中蕴含的是他们对科学接班人的热切期望吧,他们期待有更多更重要的自然规律、生命规律被我们发觉,希望我们能够永葆一颗童真的心去探索自然、生命的奥秘,希望有更多的生命在我们的努力下得到更好对待!希望我们能够抵挡住这个社会的浮躁和诱惑,脚踏实地地做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在科学发现中享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这一次旅行是我们科学生涯的重新开始,再一次扬帆起航,迎接新的困难和挑战。
03
结语
这次会议除了像一个石头扔进平静的水面激起飞溅的浪花和波纹之外,我想我们作为科学的未来,也应该逐渐平静和冷静地扣问、窥探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我们进入这个领域的初衷何在?科学发展的目的何在?科学发展的方向何在?身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我们也应该深思,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究竟何在?……这些问题留给我自己以及读到这里的年轻人们慢慢思考吧。
最后,由衷地感谢中德科学中心为我们提供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感谢中德科学中心每一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陪伴,感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栽培和推荐,感谢博士导师在学术上的指导,感谢家人的支持,同时也感谢自己的不放弃。
04
建议
这个会议应该是仅次于每年诺奖揭晓的科学盛宴与狂欢,而且每个博士生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以青年学者的身份来参会,所以我建议那些真正热爱科研的同学还是尽量能去这个会议上感受一下。要拿到这个会议的入场券的话,首先要有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其次要能用英语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无障碍交流,所以给师弟师妹们最忠实的建议是:1.从进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心无旁骛地做实验、看文献、思考课题和科学的走向;2.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欢迎来稿:ibp_2015_joinus@126.com
供稿:胡苗会
美编:张倩倩
责编:张倩倩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