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分享-跨界交流活动总结
2014/4/8 张鹏工作室

     文章来源:跨界交流俱乐部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张鹏工作室)

     2014年4月6日下午,跨界交流俱乐部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线下交流会,题目是“跨界求职”。会后,跨界交流的话题意犹未尽,会员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感受,在此,放两篇会员的文章(非常感谢Kendamo和Emma Jia的分享):

     为自己开一扇门,一切水到渠成

     跨界这个词很时髦,大家在俱乐部里讨论也热烈,但为什么这么热,互联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马云对金融的搅局无意让跨界这个词的热度达到了顶峰,一时间,跨界风靡地球,貌似只有“没有不敢夸,只有不想跨”,用“今天你跨了没?”打招呼也指日可待了,没跨界都好意思在行业里混了。但跨界真有这么容易,这么神奇,这么势不可挡吗?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任何成功的跨界,都不是说说而已,都应有非常深厚的沉淀。跨界有两种,一种企业的跨界,一种是个人的跨界,这次各位朋友在俱乐部里谈的都是一种个人职业的跨界。

     先来看看企业的跨界,阿里如果没有淘宝,没有支付宝,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余额宝,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没有今天对金融的创新和跨界。阿里的这个跨界是有清晰的路线图的,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新东西,事情间有基本的逻辑关系。其实,互联网跨界没成功的更多,就我们知道的,360想跨,但到现在还没跨成功,倒是像张鹏说的,骑墙上了;国美想跨,但又缩回去了;顺丰想跨,但极其小心翼翼;小米倒是成功的跨了一步,但他还想继续再跨一步,貌似现在到处突围,也还没突出来,只能用手机来不停的为自己造声势。

     再来看作为个人的跨界,张鹏用了一个3Q理论,极好。我到觉得,钱和情有点二合一的趋势,工作和家庭是生活的整体,生活当然需要钱,为了情和为了钱去跨界,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生活的稳定,家庭的幸福(当然那些为了追女生,故意凑在一起的不算)。趣就不一样了,就好比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想要更好的精神生活一样。对于个人的跨界,我有两点和大家分享:

     一是跨界我们不一定要跨越高墙,承担要骑墙的风险,我们可以给这堵墙开一扇门。

     一个成功的跨界者,其实他的职业路径是很有逻辑关系的,如果你仔细研究,他绝对不是心血来潮,横空出世。后一份工作和前一份工作必然有些联系,就拿张法医来说,从事法医和从事后来企业管理,他们中间的线就是“医”这个媒介,再琢磨出做事的思维模式,就好比将自己隔开来的墙开了一扇门,走出来就很顺理成章了。

     我们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必然和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些交集,而这些交集,就是你打开门的一个好机会。将你所在的行业做精,做深,做宽,你的弧面越大,你的机会越多。把我们放开,不局限于你本职专业,本着更好服务于本职工作的想法,去接纳更多与此有关的行业,研究它,服务它,相信这就是在为你开一扇门。

     二是为趣者跨界要慎重。

     何以为兴趣,怡情也。但一旦把兴趣作为职业,极有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兴趣和工作能完美结合,大幸也,但人生之不幸十之八九,所以,我从来不太奢望这样的好事能落在自己身上,就好像我从来不期望中500万一样。对,有人说,没有梦想,怎能有彩虹?但我们真的需要彩虹吗?我们其实需要的是雨水和阳光。

     跨界也是需要水到渠成,我们不希望今天你在做物流,明天突然跟我说你已经在做金融了,这样的例子成功者少之又少。当然,我们不要拿政府官员的调动来说事,苗圩从东风汽车调去做工信部长,这种跨界我们普通民众是无以理解的。你身边的人当然也有跨界成功的,比如我一做物流的同事,突然有一天辞职跨界去做日本料理的厨师了,兴趣使然,惊叹之余只能祝福他。

     “行业做得久了,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往往给跨界带来这样的理由,但实际上是我们在这个职位上能力达到了顶点,不想也不愿再精益求精了,创新的动力没了,你没招了,寄希望于跨界后新的蓝海,能给我们的精神了以慰藉,跨界就是给我们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总结一下,对于跨界,我希望,不要热血冲头,擅自行动。首先在本行业做深,做精,拓宽弧面,开一扇门,自然就能走出去。

     一切水道渠成!

     假日午后阳光暖洋洋的照在人身上,懒得不想动弹;不过想到既然已经报名了跨界俱乐部的活动,那么就应该准时参加,于是拎着包出门了。

     而非常庆幸我来到了这次活动,而不是继续晒太阳。

     在活动的现场,听到了许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职场人士对于自己跨界经历的分享;最重要的是接触到了各类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自己本身还是一个学生,中科院生物学硕博连读第三年。但是这两年来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与长处可能并不在科研方面;而且超长的实验室生活让我很少有时间与机会去学习与接触别的领域别的人;慢慢的有了井底之蛙的感觉。

     打算后面要跨界,但是毫无经验的我仍然是一头雾水,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这次跨界俱乐部的线下会议对我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经历,它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以下几点:

     1.跨界的事绝对不是一蹴即成的。一个跨界的人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他要进行周密的思考;他要肯刻苦工作;他还要有强健的身心!

     2.跨界成功的基础,是要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是最撞击我内心的一点。因为我目前学业尚未完成,且平时较少思考。如果我出去工作,我能满足别人什么需求呢?我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这会促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去整理去思考。

     3.跨界分主动与被动。我们不能在遇到一些挫败或者对现状感到厌倦就立刻向跨界,我们需要理性分析,这究竟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逃避?

     除此之外,在大家分享中还有若干有价值的小观点,比如:语言会帮我们打开很多道门;互联网行业是最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的行业等等都让我更多的了解了一些我平日在实验室学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比我做几周实验都值的多。

     非常感谢张鹏先生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坐在一起交流沟通。我希望未来跨界俱乐部能够举办如下主题的活动帮助大家更深的交流:

     1.关于思维方式;或许可以现场模拟面试或其他情境情境以便更直观的向大家阐释这个问题。

     2.行业介绍;由于我们可能对自己想跨的行业真的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是不是可以让大家选几个特别感兴趣的行业,并且请几位该行业的人向大家做一个详细一点的介绍?

     谢谢!

     期待下一次活动!

     另外,虽然我目前还是一名学生,不过非常希望能够持续参加跨界俱乐部的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

     跨界交流俱乐部正在招募会员和志愿者,你愿意加入吗?前期的会费全免。报名方式一:请发email到laozheduihua@163.com 在邮件标题中写上“入会”两字即可。方式二:通过微信添加微信订阅号:张鹏工作室。不论通过第几种方式,报名时请注明:

     1. 网名(将公布)

     2. 真实姓名(不公布)

     3. 所在城市(公布)

     4. 职业(公布):比如法医、律师、文员、无业、画家

     5. 爱好(公布):可以填多项,比如旅游、古典音乐、集邮、收集古董、做菜

     6. 微信号(不公布)

     7. 行业(公布)

     8. email(不公布)

     9. 是否愿意成为义务组织者,有什么特长与技能(IT、文案、推广、组织活动等)

     这将是一个松散的、自由的、平等的组织,一切活动都由会员们义务组织。现在我们招募义务组织者。如果你有兴趣,请来信告知。或许你将是一个伟大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本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是:张鹏工作室。微信号是:laozheduihua

     俱乐部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nip1000

     俱乐部的微博:http://weibo.com/u/5058069021?source=blog

     让我们携手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一点色彩,整出一点动静吧!

     -------------------------------------------------

     传递理性,而非“心灵鸡汤”, 欢迎辩论

     欢迎登录http://blog.sina.com.cn/unip1000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微信阅读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右上角的“张鹏工作室”关注。或点击微信“通讯录”-右上方点“添加”-点“查找公众号”-输入“张鹏工作室”,即可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张鹏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