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事实 ------ 印度印象(上)
2014/6/29 张鹏工作室

     (图1)步行者:冒着烈日、顶着行囊、吸着尘土------他们并非修炼精神的苦行僧,而是买不起车票却要为生活远行的穷人。

     如果说梵蒂冈也算一个国家的话,印度就是我到过的第22个国家。我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游历50个国家。为什么要有这个梦想?我不知道。因为我的梦想是感性的。但是,要实现它,我唯有依靠理性的力量。理性才能让我有正确的方向、合理的规划和高效的行动,以便我能积聚足够的财力、时间和体力去实现感性的梦想。

     很多怀着美丽梦想却抱怨运气不佳、环境不好、命运不济的人,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理性的不足。连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人必定会被厄运所控制。当然,理性缺失、梦想成空的人还有两条出路:要么在道学中熄灭今生的欲望,要么在佛学中寄望来世的重生。这也许就是国学最大的用途。

     印度之行进一步印证了我的上述观点。

     对于外面的未知世界,我们总是习惯用想象代替事实,这可能是为了寻求心理的安慰。所以,我们的想象常常是美好的,特别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

     来印度之前,有人对我说:“印度是一个精神重于物质的国家。那里神秘的宗教、万能的瑜珈、平静的心灵、和谐的生态会让你看到东方文化无穷的魅力,这些魅力是在西方看不到的。”

     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无穷的魅力”,却看到了“穷的魅力”。

     印度人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们比中国人更缺乏理性。他们几乎都是不守时间、不要规则、不讲条理。当然,他们也有“优点”,比如他们比中国人更有热情、更能容忍、更有耐心。但反过来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又能怎样?这些“优点”是逼出来的,否则你无法生存。

    

     (图2)母与子:绿色环抱、母子相依、情真意切,好一幅美景------这只不过是你的想象而已。实际情况是:母亲一边要背孩子,一边还要挥汗如雨地采茶叶。

    

     (图3)排队:他们嘻笑着、交谈着,并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全然不顾胸背相贴的拥挤,以及漫无边际的等候。这是西方人无法忍受的,换成中国人可能也会骂娘了。是谁更文明?又有谁不需要文明?

    

    (图4)老人:别以为这是一个博学的智者,背对着书架,脸上展示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阅历。实际上他正在茅草棚中卖着烤玉米,满脸尽是烟熏火燎后的柴灰。

    

     (图5)两个印度男人:看到他们的装束,很容易让人想到“反恐”或者“本·拉登”之类的名词。其实,他们是慈善学校的出资者和校长,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图6)装束迥异的女人:过去和现在交相辉映。传统,有挥之不去的情愫;时尚,却有挡不住的诱惑。何去何从?

    

     (图7)教堂前的男人:背后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眼前却是残破的旧房烂屋。他们是在静思,还是在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时光?时间是宝贵的,此话仅适应于对未来有希望的人。

    

     (图8)微笑的女孩:天真、快乐,让人想到幸福的乐园。而实际上,她们都是寄居在一个慈善学校中的孤儿。

    

     (图9)车与人:车里、车顶和车后,所有空间都用足了,非常环保和高效。只不过,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排放,而是为了减少开支。

    

     (图10)顶着水壶的少女: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宛如一道迷人的风景------至少我们看来如此。但对她们而言,没有什么风景比得上家里有自来水,而不是千辛万苦下山背水。

     【如何免费加入跨界俱乐部?】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后填表即可。

     (如果想阅读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张鹏工作室”。所有文章都是原创,思想独特、观点犀利、内容广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张鹏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