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为什么一般不可以指责导师?
2017/3/20 陈安看世界

     在中国乃至世界,“欺师灭祖”是件非常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绝不可被原谅的事情。

     在看到上面这句话的同时,很多人一般还会想到另外的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实,这两句话并无矛盾。后面那句说的只是在老师在认知真理的过程中如果存在错误,则学生是可以去指出的,也可以去力辩。不过大家可能应该看得出来,里面有两个爱,并不是因为老师不对,就不爱了,就恨了。依然爱,但是真理更需要去爱。

    

     中国常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其实,那更多是在古代,老师的年龄基本和父亲相当,这样,把老师看做父亲也未尝不可。而今天的博士导师很多只有30岁左右的样子,而学生也20多岁了,甚至比老师还大,这个“为父”的说法还是值得好好斟酌一下的。【附:孔子的学生里好像也有比他本人年龄大的】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可能还知道,科举时代的座师与授业师也是非常不同的,极端的情形——我是你的座师,可是你却是我的授业师。

    

     乾隆时代的和珅就做过这样的角色:他小时候的两位授业的老师(给和珅讲过《小学语文》的老师)后来去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主考官却已经是和珅本人了,两个老师考得凑合,也算名列孙山之前,因为和珅是主考官大人,所以,两个人金榜题名之后都要去拜见这个曾经被自己打过手板的座师“老和”同志。

     外国人肯定看迷糊了,可是,在我们国家的清代乃至以前,这样的古怪现象是有的。

     扯了半天,我们回到题目上,作为学生,为什么一般不要去指责老师呢?尤其在道德方面。

    

     我总在琢磨这个事情,凭什么老师就如领了尚方宝剑或得了软猬甲似的?学生甚至连批评的权利都没有了呢。

     就想起我们古代传统中以及西方现代法制中的一个内容了。

     在我们的传统里,好像有这样的潜规则,长辈有罪,我们是不能去检举的。尽管刻意隐瞒有所谓的窝藏嫌疑,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则是可以谅解的。

     在西方的法制中,似乎也有类似的状况:尽管法庭判了某人有罪,他的亲属依然会相信他的无辜,而这样的坚信也是大家可以谅解的;另外一个方面,如果警察想让亲属证明一个人有罪,则是不合适的——亲属完全可以拒绝作证。这一个说法在我的耳朵里刮过,不过也不太确切了。

    

     因为学生和老师之间这样的接近亲属(上下辈)的关系,所以,当老师在学术观点、情感道德、为人处事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学生完全可以去主动回避,而这些如果确属大问题,那么,其他人完全可以去指责以求纠偏。而学生本身是不适合充任这种角色的。【导师对学生的刑事犯罪这里不讨论】

     如果学生只是去指责导师的学术观点呢?一般情况下,好像也不可以,因为如果去指责,往往会造成情感上的叛离之感,又因为大家很熟悉,所以很容易上升到人身攻击上去,从导师的角度看学生,那就是“你穿开裆裤尿床的那些事我全知道”,而从学生的角度看导师,则是“你挖鼻孔的丑态我见多了”。

    

     导师不管怎样,在学业上总是会对学生有所指导,负责任的导师还会更深,总是把学生在某一方面从无知领到了有知;即便这些有知全部属于你个人的努力,但是总还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有知状态,老师没有功劳、没有苦劳,也还有形式上的贡献。

     这样,能不去在学术问题上直接指责导师的不对,或即便只是和导师的观点进行商榷,学生们一般也是不会去做的。即便去做,也是私下里的,局限在课题组内部,大多不太会去公开写文章去指责导师。

     如果出现了学生不断地指责导师的现象,那么往往让人想到的不是真的存在学术观点的分歧,而是两个人终因生活中成为仇敌而最后终至在所有方面都不可调和了。

    

     不知道多少人同意我的观点,如果您不同意,那么,请指责一下您的导师试试。嘿嘿,我坏笑一声.....

     这里,我们大概得先承认这样的一个说法的正确性,那就是:“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在学业上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不管哪位的导师,也一定不会完美,不过,他的不完美可以造就你的日臻完美,而不应该造就你的上升是基于要首先踩导师于脚下。

     p.s.,不知道有没有通过指责导师然后得以扬名立万的先例。法拉第和他的老师戴维好像关系不太好,不过,也没有听说他直接指责老师的。

    

     丘成桐先生和他的学生田刚也是差不多。田刚曾经意图反击过,被一些善意的前辈给压下了。我看过一次对田刚的访问记,他对记者暗示自己冤屈如《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而暗示里怕也有指其导师行为如岳不群的意思了。

     在文革时期,倒是有不少学生造反把老师或导师给打倒了,不过,文革过后,再也没有学生敢于依然昂首承认干了如此光荣的事。

    

     据说画家范曾密告导师沈从文的事在文革时期是有的,有不少证人证言呢,可是到了今天,范曾抵死不承认有过,也有愿意就此事息事宁人者,沈从文先生又是大学者,对此事不去做更多解释,于是,成了“罗生门”。我个人倾向于相信范大画家是犯过如此大错误的。不过,在那个时代,大好人都变了大坏人,跟何况象范曾这样本来品质就不好的人呢,保持纯洁完全不可能。

     就让它过去吧!生活得以继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