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俳句(上)
2017/7/23 陈安看世界
在和歌逐渐没落的平安时代末期,日本诗坛上开始出现一种叫做“连歌”的诗歌形式。它由和歌发展演化而来,兴盛于宫廷,最后广泛流行于市民之间。连歌无固定格式,讲求即兴创作,由两人或多人以上集体创作,轮流咏出诗句,进而完成创作。后来,连歌逐渐发展成一种言辞幽默、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的“俳谐”。连歌与俳谐多注重技巧和文句的堆砌,因此在个人情感抒发上并没有出现上乘之作。
“俳谐”的上句也称为“发句”,到了十五世纪,发句开始作为独立的作品,发展成为了一种新颖的定型短诗。一句之中分为五七五的音节节奏,这就是最早的俳句。到了江户时期,随着俳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诗歌格式: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日文组成,并且其中一定要有象征季节的“季语”出现。这种从连歌、俳谐中取发句而成诗的做法,颇有些类似中国绝句之取自于律诗。日本古代的歌者大半都能习读汉诗,而且俳句中不乏将汉诗“俳句化”的作品出现,因此也有说法认为俳句的形成受到了中国近体诗绝句的影响。正冈子规也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被称为“俳谐之祖”的山崎宗鉴特别重视季语在俳谐中的应用,荒木田守武也在连歌和俳谐的格律中做出了尝试。到了江户时代,在松永贞德的倡导下,俳谐终于从连歌中彻底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并被推广到全国。这一时期的俳谐语言多采用俗语与汉语,并且仍然保留有较强的游戏倾向。历史上也将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和松永贞德并称为“俳谐三祖”。
其后,以西山宗因为代表的“谈林”派,反对松永贞德形式化的俳谐风格,主张自然平易。“谈林”派在诗风中追求轻妙洒脱、新颖奇特的风格情趣,在俳谐向俳句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继而,便是出现了有“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他在俳句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他为首的“俳人”掀起了一场俳句革新运动,并且确立了闲寂风雅的“蕉风”,俳谐从原来以滑稽、游戏为主的诗风,发展成了一门登堂入室、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在他的努力下,俳谐逐步确立了“枯淡”、“闲寂”的美学理念,这是日本诗歌艺术审美情趣的一次升华和凝练,芭蕉的诗风同时也被称为“正风”。
在松尾芭蕉去世后,俳坛日趋庸俗化,到了天明年间,与谢芜村为首的俳人掀起了一场回归“蕉风”的运动。同时,他虽然提倡回归,但并非单纯的复古,而是力求创造出一种充满文人趣味与浓厚浪漫的唯美诗风。同时,芜村从中国南宋的山水画论中得到启发,提倡脱离世俗之气,创造出了一种精巧高雅的美学境地。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俳谐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卑俗陈腐、毫无生气的作品。此时,充满着人性咏叹的小林一茶从一片颓风中脱颖而出。贫困潦倒、几经动荡的经历,在一茶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乖张又慈悲的情怀,他的作品扎根于生活之中,从细微处吟颂出对自然万物的热爱。然而这种强烈的热爱却又透着些许悲哀的灰色情怀,这样的诗风使得一茶在俳句历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无可比拟的个人风格。
到了明治时期,正冈子规提出了俳句革新的主张。子规主张使发句独立成诗,定名为俳句,为后世沿用。俳句可以说是在子规的手中真正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最短的诗歌的。

俳人们钟情于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探寻情感依托。日本的徘人喜爱翻山越野,为的是感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许多徘人都有寂寞之旅的经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徘圣”松尾芭蕉了。芭蕉出身于中层武士,年轻时侍奉贵族藤堂良忠,渐渐进入徘坛,四十一岁后开始云游日本,特别是起于元禄二年三月份巡历奥羽、北陆的大旅行,使他写下徘文史上的不朽之作《奥州小道》。这些充满了自然风情又渗透了作者生命感悟的徘文深深影响了他之后的文人乃至所有日本人的心灵。无数人追寻他的足迹,在奥州小道上独步徒行,体味芭蕉当时的心情,享受置身自然的独特感觉,并像他那样一边旅行,一边吟咏诗文。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芭蕉已与旅行合二为一。只有置身于尘世之外,心灵才能融入宇宙自然的变化,徘人才能创造出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不朽之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徘句中感受到强烈的自然力量的原因。

在俳句中,季语堪称俳句的灵魂,它鲜活的展现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春夏秋冬的四时景致,山川草木的独特风情,花鸟鱼虫的千姿百态以及自然带给人内心的微妙感受。狭长的日本列岛四季分明,自然形态丰富多变。在这瑰丽的自然中,人们世代劳作感受着自然赐予的喜悦,同时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遭受着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畏惧感。 长久以来,岛国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日本人纤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与认同。季语之于俳句,并不是其先决条件或既定规则。季语的需要是人们在借助俳句这一诗歌形式抒发感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运用到的自然意象。

在千百年与自然的相处中,人们的一切精神体验也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自然,自然的变化也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影响。可以说,自然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在日本人看来,是神首先赐予了万物之本的土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万物皆有灵,人们应以虔诚与赞美的态度去融入自然。这种对自然的认识也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并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物哀”、“余情”、“无常”、“幽玄”等审美理念也可谓是其影响下的产物。而俳句这一诗歌形式,更是将这种情感带到了其最初的根源,简短却又深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