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海
2017/8/31 陈安看世界
大海,美丽圣洁、生动神秘,以其独特的魅力撩拨着万千游客的心弦,让众生向往着、喜爱着、迷恋着而浑然不自知,涛声依旧、姿态怡然。
我自幼就有大海情结,大概由于我名字中带“海”字的缘故。在我们那里,每一个婴儿降临,家长都会给取两个名字,小名和大名,小名是供家庭内部成员使用或者18岁之前使用,大名则是在外人面前或18岁之后使用。我爸爸兄弟五人,数下来我有7个堂哥,每个人的小名中都带有“海”字,海滨、海港、海洋、海明、海岭……我作为我们那一代孩子中年纪最小的,被取小名为“海灵”。小时候的我还一度厌倦这个名字,觉得“海”字的发音过于男性化,再后来,上小学之后,就一直被大名称呼,“海灵”这个名字也就慢慢淡出了,现如今也只有偶尔的电话或者回家才听到自己的家人喊这个名字,熟悉却又有些许的陌生。

再后来,在书中读到了诸多描写大海的文章和诗词,还有中学时期所迷恋的韩剧,一幕幕影视恋人携手漫步海边的场景,让人心生悸动。不难想象,日出、沙滩、贝壳等等这些美好而又浪漫的元素俘获了多少少女心,装点了多少女孩的梦。
第一次亲近大海则是在我读大学期间,当时去的是青岛、日照的海边。那种靠近大海满心欢喜的感觉由内向外爆表式的扩散,踩着沙滩、踏着海浪、捡着贝壳,还有各种的摆拍和抓拍,呼喊着的、奔跑着的、跳跃着的、静坐着的……总之,一定要在海边拍出自己最多面的样子,虽然事先给自己的定位一定要唯美,唯美!

第二次亲近大海则是在2013年的大连,当时是跟随陈安老师参加应急管理的国际会议,也是我读书以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报告(在此很感谢陈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会后的晚上我与同行的其他三位姑娘拿着酒店的浴巾来到了海边,斜躺在沙滩上,静静的听海并用手机录下了大海的声音。夜里的静谧使得海浪翻滚的声音出奇的大,我默默的站起,在水边上立定,海浪一波一波的翻滚而来又慢慢平息,我静静的看着眼前的海面,黑暗而又深邃,我想看得更仔细一些,但是满目的聚焦形成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黑洞,黑暗得要将我吞噬掉,那种死亡的恐惧扑面而来,我不敢再看,赶紧走了回去。之后我们四人一起放了孔明灯,让我们惊诧的是卖孔明灯的人也没收我们的钱,用另外一名同行的女伴的话说,刷脸就可以!

这之后我就没怎么去过海边,去年陈安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赴韩国参加国际会议,有机会就和师姐妹们去了釜山的海云台,但是也是一种旅游观光的略过。
这次作为暑期夏令营的一个完美收尾,陈老师和赵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北戴河。之前我对北戴河就一直充满着期待,奈何男票黄同学出奇的宅,懒得动弹,几番催促,一直未能成行。有此机会,当然欣喜前往。这次去北戴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近大海吧,之前都是在海边上走一下,从未踏进海里。我们赶在落日之前到了海边,这次是切实的走进了海里,海水温温的,一波又一波涌动的水流亲吻着你的肌肤,那种感觉让人留恋。趁着落日的余晖,大家尽兴地拍着美照。
晚饭后,我们又重返海边老虎石。海里的嬉戏、打闹把我们骨子里的那股野劲唤醒了,一个不小心被对方鼓来的水花扑倒了,在水里挣扎了好大一会儿才被黄同学扶起,喝几口水在所难免,海水也是够咸,把眼睛熏得睁不开。在海里挣扎不能起身的那段时间,很漫长,这期间我做了很多思想活动,但是没有丝毫的恐惧感,这种心理的变化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后在黄同学的牵引下学习游泳,并且还想再往海的深处游一些,大有无畏的架势。

从初见大海的欢喜到再见大海的恐惧,再到这次的心生无畏,每次相见都会看到她不同的一面。也许每次见到大海内心都是有欢喜的,但是每次见到之后的那种最显著的、最具偏向性的内心特征才是要表达的核心。或许看海的心境和同行的人、所处的环境、个人的经历等等都有很大关系,不知道下次的看海又会有什么样的心境?这或许就是大海的魅力所在,吸引着你一次次的亲临,层层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