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竞选背后的职业精神焦虑
2017/11/8 陈安看世界

     上海某学校某班级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们纷纷晒出自己的骄人简历,以期争得一个家委会位置,拼爹似乎从此时就开始了,这段故事引发大量感慨。

     首先,家委会成员并非一个权力角色,更多还会给自己带来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付出,为什么家长们愿意趋之若鹜地争取,恨不得把自己人生最辉煌的部分展示出来,甚至看上去跟竞选总统的劲头类似呢?这才是引发公众“共情效应”的核心要害。其次,我们的孩子究竟怎样的状态才使得家长们要竭尽一切方法去提供更多的支持?从策略和作为上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我将其归结为家长们自动自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情结”,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老师和学校的长期人质,自己则成了患得患失的被绑架者亲属,不知道怎么做才可以让“人质”身份的孩子得到稍微好一点的对待,而不是家长想象中或有的虐待。

    

     第三,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依然是基本信任缺失,家长们不相信老师们会公平地对待孩子,对人类灵魂工程师们持严重怀疑态度,这就造成了维持正常状态的成本高企不下,而可能的迫害带来的后果则是每个家长不可承受之重,两项比较之下,在家庭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都可付出的情况下,我们宁愿为可能的迫害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想付出没有什么成本的基本信任。这大概就是当今普遍性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严重缺失时的社会怪像和乱象,所有的人都必须pay for it。甚至,这里面有我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观照和反射,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当然也不会相信别人,哪怕对方是医生护士或者教师。

    

     第四,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都已经不太需要掰扯清楚,它反映了我们普遍的职业精神焦虑,信任缺失,被绑架身份的强烈自我认同,所以引起了微信群里的一片喧嚣,并挥之不去。各类段子手,包括六神磊磊这样的高手,也纷纷写了各种段子来应和此事,很多其实还没有孩子呢,同理心都如此泛滥,那些有孩子的家长必定更加感同身受。

    

     最后,上上周五的下午,我在“百忙”之中到了陈小宝的教室打扫了一个小时的卫生,这次出面参加家长活动是陈小宝在周一就开始唠叨爸爸让一定志愿参加周五下午放学后的打扫卫生活动,而我其实已经答应了他,即便如此他还是要我多次确认才能放心,否则他自己都会在班级里面和老师面前没有面子。

    

     从家长的角度看孩子,觉得小小年纪也很可怜,那边想巴结这边也不能用强,在如此乞求之下家长哪还有拒绝的理由啊。上周五,他又要让爸爸志愿一把,因为家长群里已经有足够的志愿者报名,我只好推脱了,就能感觉到孩子的失望情绪,这柔软的心也就立刻化了。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一定要选择相信老师,除非后面有证据显示并不值得信任再说,否则双方都累,君不见家长和老师互动群里的“复读机”效应吗?每个家长“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您考虑地真周到”,同样的话要重复四十遍,老师不烦才怪,但是作为家长不敢不说,大家恐怕也听说过“你给领导送礼他不一定记得,你不给领导送礼他一定记得”的笑谈,其实算不上笑谈,就是真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