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的故事:排队
2018/3/26 陈安看世界

     在所有的机制里,和大家的生活最有关系的其实是排队机制。

     我有一次在银行排队,进来一个外国小伙子,取了号之后就也坐下来等待。

     一个前面的老太太一看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稍微迟疑了一下开始热情地张罗了起来,她开始一个一个说服前面取了号的人让后来的这位小伙子先得到服务,理由则是“人家一外国人挺不容易的,俺北京人也得表达点热情不是。”

     看着似乎大家都同意了,我也只好点点头,众目睽睽之下也被迫同意了,回头低声对Shopping猫说:“人家小伙子在自己的本国可能总是排队,习惯了,咋到咱们中国来,经常被‘插队’,估计都不知道怎么适应中国的国情好了。”

     我的这句无奈的话其实反映了关于排队机制的不同理解——究竟谁才能拥有更大的优先级?

     这里先说几句关于排队论的话,数学里有这门专门的学问,有些基本假设,比如“先来先服务”、“后来先服务”等。

     我自己在中学里做数学竞赛的题,其中有一道经典的题目是“打水排队”,有N个不同大小的空水桶,如何排队才使得大家的总等待时间最短。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完全按照桶的大小排序,然后小的先打,最大的最后打水,总等待时间就最短。

     不过,这属于优化目标,如果N个人不愿意呢,怎么办,这就不是优化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有个排队机制。

     现有的排队机制里,大致有以下几类:

     1,先来先服务。这种做法是大家都理解的,先来后到嘛。

     2,后来先服务。数据结构里的堆栈就是典型的后来先服务,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请帮我说上一个。

     3,按照重要程度排队,最重要的最先得到服务。这个又可以分为更多情形,比如我以前常说的在应急救助过程中,伤轻的先治疗,伤重的反而后治疗,也是这个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当然,在来的一些场景里,服务顺序则刚好反过来,伤轻的往后站。

     4,按照某种规则排队,但是例外情况则单独处理。

     5,在进行排队之前就分好服务的优先级别,到时候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银行的VIP一类,一般客户一类,集团客户第三类。要么为优先客户准备单独窗口,要么就优先客户到达后立刻插队。

     再说具体的排队模式。

     1)只有单个服务台,那就可以完全按照以上准则排队即可。

     2)多服务台,可以是大家选择一个服务台接受该台的顺序排队服务,还可以是所有人集中排队,一旦空出服务台来就按整个顺序递补。

     排队排队,总是有一个顺序,这样的机制设计其实有一定的规则,也并不难,唯一的难点在于例外情形的安排,如果事先没有“例外”规则,则很难保持队形不混乱,大家不满意。

     具体的排队过程里面有很多悖论,我相信每个人都排过队,知道其中之古怪。科学网某教授博客上说,最近在上海世博会中排队,老年人优先结果弄成老年人延后,因为给老年人开的检票口最远最不方便,且老年人的队伍比其他队伍都长,毕竟,老年人有的是时间,反而更多人来看世博会了,所以,优先云云根本没有得到体现。这其实需要机制的设计者对机制的具体实施有一些临时应对措施,以保证特殊人群优先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原则性强于操作性,调整操作以符合之前的原则,而不是强调操作而使最初设计的原则背离初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