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为何只哆嗦不抖擞?
2018/4/11 7:00:00 陈安看世界

     【按1——那谁说:科学网上有三剑客,包括老吴、曹大侠和我,今天,就见到老吴和曹大侠各自抖擞了一下,就剩我这个剑客没跟着抖擞了,这也不对不是。还是抖擞一把吧,哪怕被认为成哆嗦。】

     【按2——以前,好像三剑客的同题作文比赛还真不多,大家都是各说各话,这次算是碰上对同一个主题的兴趣了。】

     【按3——我们仨能不能叫科学网上的“纵贯线”啊?嘿嘿。】

     一,被误解了的龚自珍

     在清末,稍微有点大国情怀和国际主义视野的人不少,比如林则徐,比如魏源,都还过得去,虽然他们依然不够开阔,但是,相比慈禧妹妹为首的中央领导们还是要强一些。

     但是,这个名单里一定没有龚自珍,龚是个坚决的保皇派、保守派,他的儿子都会不时地会批判老爷子一下。

     龚自珍所说的天公抖擞,掉落下来的也是龚眼中的人才,其实说穿了,是为了维护中国特色封建主义的奴才,而根本不是人才。

     事实上,在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慈禧们是没有危机感,也根本不需要什么人才来挽救大清摇摇欲坠的命运,因为洋鬼子是得了便宜就撤的,又不会真来奴役中国人。

     慈禧们觉得危机的唯一一次其实是邪教教主洪秀全们的所谓“起义”,那时的大清军事力量和一群广西子弟兵一比,发现竟然不是对手,此时的慈禧们慌了,然后“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们才有机会上阵组织三湘子弟对抗广西子弟兵。最后还不错,湖南人干掉了广西人。慈禧们才松了一口气。

     而如果曾国藩没有这样的机会呢?也许他到死也就是个副部级干部罢了,每天选些诗词玩玩,对了,曾文正公的文学鉴赏水平还是有的。

     当然,当今的人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经超越了龚自珍当年的小情怀,已经自动国际化了,但是说实在的,这种呼喊里还是带有当年那股腐朽的味道,我闻得到。

     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有人说,提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或者党史上比较开放的时代。

     说这话的人大概是不了解当时历史的,其实,这句口号是有前提的,就是先承认政权的合法性和党的先进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来说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用老吴和小吕(喆)的图片去解释,就是领导的范儿是事先给定的,至于是背手还是掐腰那属于百花的范畴,完全是可以齐放的。

     而争鸣也差不多如此,在一些被认为应该是定论的反面不要争鸣,在怎样论证我漂亮的方面,大家是可以争一争的,比如贾伟可以论证我皮肤白,而肖子显然可以论证我个头高,他们可以争执一番,最好天天在网上为此吵架才好。

     天公的抖擞大约也是如此,抖擞是有规定动作的,如果不按规定动作抖擞,那叫哆嗦,根本不会被承认是抖擞。

     三,童话的民国以及神话的民国

     我觉得许浚远的观点还是很有价值的,民国时期的东西留下了很多传说,那个时代为什么好?其实好就好在军阀混战,各有自己的空间,连韩复榘这样的大字不识一箩筐的都会用梁漱溟去做乡村建设,而象蒋介石这般日本留学过的海龟派,自然有更大的胸怀。

     但是,请注意,当老蒋一支独大的时候,他的“太平洋情怀”立刻就缩小为“千岛湖情怀”了——因为完全不再有必要嘛。而当老蒋去了台湾,反而很有必要再次扩展“千岛湖情怀”为“太平洋情怀”了,而太平洋的那岸就是美国,遥望一下总还是需要的。

     所以,民国时期还是有更多不好的地方,而今天的环境无论如何也比那个时代强了,因为你可以直接去海外,那个时代,去海外的机会比今天少多了。只能从一个军阀的地盘到另外一个军阀的地盘而已。

     当然,由于语言的原因,大家喜欢春秋战国,不喜欢国际化,那也是实情。连虞左俊都开始写中文博客了嘛,自小到大的语言乃至吃饭其实还是很害人的,它让我们路径依赖得很,乃至都走不出这条路了。

     四,老邪的“天公抖擞”情怀

     老吴认为:老邪其实是支持各类人才计划的。非但老吴感觉到了,从老邪实际的行为和语言上,我也感觉到了。所以,俺觉得这次被置顶的“抖擞”一文有点当年的“龚自珍之劝”。

     我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老邪,他其实也是完全了解中国科学界的现状,曾经见到他自己的简历曾经写过“长江学者”这个称呼。我自己判断,今天如果再让老邪写“长江学者”作为简历的重要亮点之一,他恐怕都会羞愧难当了——试看今日之“长江学者”都是何等之货色?!老邪如果还愿意继续使用这个名头、主动和那些人为伍,连我这个“中关村北一条”学者都不是的研究员都要耻笑他。

     这其实也是天公不断哆嗦造就的必然效果或后果!

     要抖擞就抖擞一次长久的、永恒一点的,别把抖擞变成哆嗦,而且不断哆嗦,让人不寒而栗。而“持续化”、“日常化”而不是“项目化”、“花样化”才是科技政策中的人才政策需要秉承的基本原则。

     老邪是现实主义的,同时也是理想主义的。说前者因为他认为今天的人才计划总会抬高大家的平均价码,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即便明知道各类人才计划是瞎掰,老邪还是选择了稳定支持的基本态度。

     但是,老邪还需要看到的是,北京人确实普遍因为房子涨价而平均财富比以前多了,但是,站在那几千个每人300多套房子的另外一面,还有大量蜗居的人群。而现实的公共政策并没有任何倾向将那300多套房子拥有者的财富做哪怕一点点的转移。

     科技界也一样,而且将随着人才计划的逐渐广泛化和深入化而显现出比非科技界的差异更为扎眼的趋势。

     所以我觉得,老邪内心里的理想其实只是美好的愿望,支持现实错误政策的做法最后导致不了他希望的大家各安其位的状态。

     五,关于未来,关于人才

     我以前回顾过历史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眷顾的时期,发现是春秋战国时代、唐初(李治之前)、宋初和民国时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发挥。而一个错误乃至可怕的时代,每个人要么主动扭曲自己的灵魂,要么干脆浪费自己的智力。

     对于鲁迅而言,他除了最初文学方面的成就外,智力其实是相当程度上被浪费了的,当然,也许你说这成就了鲁迅。如果我们假设鲁迅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进入体制,并能够把对中国国民性的透彻审视为基础来承担制度设计者角色呢?会不会对于中国可怜的国民的贡献更大些,更积极些?!但是他没有机会,或者没人愿意给他更多机会,那么,他只好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基础上用了更多智力去“骂”。他其实是犬儒主义在民国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

     第欧根尼呢?我之前在肖子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我看过的那部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三卷本小说,里面在“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之最经典犬儒主义表达之后,是亚历山大大帝和第欧根尼的促膝谈心。我刚刚看到过《鬼谷子》一书,里面的惠施也是由一个赶着牛车到处找人吵架的善辩者变成了一个体制内的魏国高官,也不再犬儒了。

     所以我说,我们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哪怕只有一点点知识,都可以用在社会管理中、军事中,而未来的伟大时代则一定要利用更多人的智力赢得社会进步,同时别忘了成就个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