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先生的自知之明
2018/6/11 7:20:48 陈安看世界

     很多人对于华罗庚先生50岁的时候开始从基础数学领域转而做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很奇怪。

     我也很奇怪。

     从今天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角度上说,他怎么也得盼着晚年弄个沃尔夫奖啥的得得呀,而且,做纯数学肯定要比做数学应用(不是应用数学)强啊,公式定理地一摆,显得多有学问啊。

     我听说有两件事情促成了华先生转而作数学的应用。

     一是从王元先生的传记《华罗庚》里得来的结论,他认为华先生50岁的时候开始转向数学的应用,有做基础数学已经力不从心的原因存在。虽然,当时华先生的团队一定是中国数学界最强的科研团队,可是,在多个方向上做出了很漂亮的研究之后,再做更创新的研究对于华先生来说也变得不如年轻的时候更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先生受一本小书的启发,开始用简单的数学去做管理中的应用,一个是统筹法,主要以关键路径法(CPM)为代表,一个则是优选法(以著名的0.618为标志)。这个太简单了,以至于我5分钟肯定能给任何人讲清楚。

     不过,牛人就是牛人,虽然他做的仅仅是简单数学的简单应用,可是振臂一挥,也是应者云集,他的小分队走遍了全国26个省市区,现在的院士里就有从他当年小分队里走出来的,比如北航的前校长李未。

     还有一个说法是华先生受了同事的刺激。他的某同事(业内都知道,就不说名字了)嘲讽华只会做基础数学,对于国民经济没有丝毫贡献,华先生不服气,就卯着劲要和这位先生比试一下到底谁对国民经济贡献更大,于是,选择了CPM和优选法来推广,结果因其贴近实际工作与生活,并能为任何人懂得,很快迎来了满场彩。

     两个故事都很有趣,我听了觉得虽然似乎很八卦,但是很有促动心灵的奇妙感觉。

     不过,我倒是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去看这个转行问题,那就是华先生的自知之明。

     尽管华先生即便70岁还做基础数学也要比我们国家很多数学家(含院士)强很多,可是,他自己是知道做基础数学的黄金年龄已经过了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学者,不想因为思维的不如以前活跃而放弃对学术和国家的贡献,就开始另辟蹊径,做些更能得心应手的工作,于是,统筹法和优选法就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就把随后的大部分岁月用在了全国推广这类管理科学的普及版本上面,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有些人认为他创立了统筹法和优选法。

     “创立”这样的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华先生仅仅是做了简单数学的简单应用罢了。可是,能够把一个简单的东西推向全国,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有所启发,主动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然是有大功于中国。随后,数学的应用再也没有达到过那样的高度,不能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想,数学的应用没有再有提高不仅仅有华先生本人的高度是中国数学家里无法企及的,同时也因为没有人真的会老老实实地把一个简单的东西掰碎了、揉烂了,并专心致志地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我们国家的聪明人向来就不少,有些也许比华先生还聪明,但是他们真的缺乏专注的精神。

     我想不出来连天才都要专注于一个事情才能有所收获,为什么我们甚至连研究生都懒得专注,今年一定要做后年才应该做的事情方觉过瘾。教授们更不要说了,见面就谈项目合作,谈得最多的是谁又通过怎样的途径拿到多少的经费了,而绝口不谈学术本身的进展。

     华先生在选择了优选法统筹法之后,并没有完全放弃基础数学上的研究,他还有如王元先生这般的学生(严格地说,是同事,毕竟王元是本科毕业后进入的中科院数学所,没有如我们通常认为的讲课师生的关系,也没有如研究生这般正式的拜师关系),还有更多后来成为院士的学生。甚至,据我所知,他在统筹法推广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还在考虑究竟需不需要继续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排兵布阵,攻克难关。

     但是,不管怎样,华先生选择了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路子走下去了,对于原有的科研方向没有恋栈,不象我们这些后辈低人,把握了一个方向,恨不得完全霸占,最后任何非弟子都不要去碰它,任何场合都要出现以表达自己是这个领域老大的派头。如果冒出来一些和自己无关的青年才俊,则急欲灭之而后快。

     也许宽阔的胸怀来源于眼光,来源于自信,华先生虽然不见得自己再做得动基础数学,可是,选择一个新方向的时候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他知道,在新的领域他依然会一马狂奔,领袖群伦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