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术评议的三要三不要
2018/7/17 7:00:00 陈安看世界

     三不要:

     1,不要无关主旨,信马由缰。

     评议与讲演者的报告内容要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或完成渐高渐深的推进扩展,脱离讲演者的报告而自行阐述个人观点或成果无疑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参加过多次“报告+评议”形式的会议,自己也组织过多次这种风格的学术会议,发现确实有很多评议人在开讲之后恨不得在座的大家抓紧时间忘记掉刚才讲演者报告的内容,而把精力瞬间集中到自己的报告(而非评议)上来。这会使得报告人尴尬不说,听讲人也会莫名其妙。

     2,不要重述讲演者的内容,哪怕是换个方式

     讲演者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处于一个主导者的地位,是本次报告会的主角,评议人即便讲的再精彩,也应该甘做配角。但即便如此,评议者也不应该重述报告内容,即便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式。

     事实上,尽管报告者是主角,一次学术会议真正的难度却在评议人这里,因为这种讲演和评议的搭配事先一般都是没有演练过的,完全要依照自己现场对于报告的理解和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内容展开评议,而且还要让报告人听后觉得切中肯綮,有所启发,让听众们觉得耳目一新,有所收获。

     所以,评议要基于讲演者的内容,但是一定要稍稍偏离这一内容,体现出另外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不同视角。这当然对评议人的知识的全面性和瞬间组织这些相关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只有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才只能选择重述报告内容的方式。

     3,评议不是挑毛病,所以不要把评议当成评审。

     我组织过一次学术沙龙,请我的朋友来做评议者,糟糕的是,他把评议当成了评审。

     整个评议过程,就听他说:

     1)你这个做的不完整

     2)你那个做的有问题

     3)你这个结论不可靠

     4)你那个结果要讨论

     直接把自己当成了面对研究生答辩或项目中期检查时的考官,因为人是我请来的,所以俺们只好感觉特没面子地度过了这个“评审”过程。那次学术沙龙俺们做了第一个评议,就是希望大家瞧瞧究竟什么才是评议,但是,至少这位老哥根本没想太多。

     三要:

     1,要调节气氛

     讲演者的报告风格在前,评议者的评议风格在后。如果前面的报告拖沓冗长,评议者就有义务来调节一下气氛,使得听众们不至于昏昏欲睡,对这个报告留下点印象。同时,此时对于讲演内容的评价或拓展还要让大家对报告加深认识,尤其是讲演者没有讲出来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更应该通过评议者之口说得更加清楚。

     而如果讲演者过于放松和幽默,评议者就不应该体现更大的幽默,而应该把口气变得稍稍严肃一些,否则就真成说相声了。学术相声是没有意义的。

     2,要扩展内容、提升结论

     讲演者是本次的主角,但是他的视角也是有局限性的,评议者应该扩展其思考的内容,提升结论的层次。扩展有多个方式,如维度上的扩展、阶段上的扩展、层次上的扩展,评议者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进行展开。另外,讲演者的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完善的,只是一个中间结果,此时,评议人应该将结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3,要改换思路

     讲演者的报告内容有时候可能是很极端的,或者不具操作性的。有时候,很可能评议者持论与讲演者完全对立,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我们说了,不应该“评审”,那么,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不立刻形成冲突,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评议从角度上进行一下改变,此处的改变不是“改头换面”,整体上否定讲演者,而是引导大家改换一下思路和方法,也许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待这一个问题。

     【注:这里提及的评议多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报告会,如果来讲哥德巴赫猜想,评议风格就完全不同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陈安看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