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趟国,语言不通怎么办?
2021/11/17 17:00:05 碎历史

    

     来源:读史

     (ID:dushi918)

     作者:读史

    

    古人出行图生在互联网时代,出国学习、经商、郊游,是多么普遍的事情。订一张飞机票,说飞就飞!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别说英语,在普通话都不普及的古代,怎么和异域人士交流呢?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回到过去,看看先人们是怎么沟通的吧!1. “俺娘”是“你好”的意思?我国第一个与歪果仁说话的人,极有可能是商期的商人。在商朝和朝鲜边界,那时刚刚出现商品交易行为,人们交流基本靠猜。

    

    于是,某个商人就成为了第一个能翻译朝鲜话的人:“俺娘哈赛哟”和“俺娘”都是朝鲜语“你好”的意思。2. 一句话,9个翻译官?

     到了西周,商品交易越发繁荣,随着边境贸易越来越频繁,西周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翻译官”。不过那时的翻译水平不高,无法在“中文-外语”之间进行直译,大多数时候要辗转翻译好几次。一次,越南使者要向周文王进献一只白毛野鸡,周文王找来了九个翻译。

    ......译了9次,才翻成周朝官话,文王才听懂。(这也太夸张了吧?......)3. “雅言”与“通语”,开始出现普通话?终于到了秦汉大一统时代,由于推行“雅言”、“通语”,中国渐渐有了统一的普通话。国内空前统一,可匈奴却时常来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一去就是十三年。虽没能完成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目的,却意外地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各国、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丝路翻译官”也开始流行,由于路途艰险,这时候的翻译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有一身武艺。比如,数次救张骞于危难之中的堂邑父。

    

    4. 唐三藏“佛系”翻译官

     到了唐朝,陆上丝绸之路不断延伸:北越天山、东通朝鲜、南达印度、西跨东罗马帝国,东西方文化交流出现高潮,也带来了宗教的繁荣,于是出现了唐三藏这样敬业的“佛系”翻译官。

    

    

    

    5. 专业翻译官的出现可惜,由于长期战乱,到了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不过,我国的对外交流并没有因此被切断,而是转移到了海上。到了明朝,海外贸易开始取代陆地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海上贸易,最著名的莫过于郑和七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亚、非等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翻译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不仅要更专业,还要有文化,起码写写旅游攻略不在话下。

    

    马欢、哈三等是南下的主要翻译官。马欢写的游记《瀛涯胜览》,还被印度史学家看作重建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6. 和珅翻译官,为清朝争回颜面不知道是不是郑和下西洋赔了太多钱,这之后明朝开始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上贸易。到了清朝,海禁变为更严厉的“闭关”政策,中外交流基本停滞。虽然不需要和歪果仁做买卖了,但官方对于翻译人才还是很需要的。特别是皇帝的文件批文时常需要汉、满、蒙、藏四门语言互译。有一个人,就靠着翻译才干备受皇上喜欢,他就是和珅。

    

    和珅不仅是优秀的翻译官,还是杰出的外交人才。

    

    马夏尔尼不下跪,和珅软硬兼施,终于达成了单腿下跪的折中办法,挽回了大清颜面。(中国始终是礼仪大邦国啊!)7. 民国学外语、习洋务,出现更多翻译人才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靠着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中国人开始被迫学外语、习洋务。清朝末期,设立同文馆,专门培养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官也终于从“兼职”变成了“专职”。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流一直是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更是从官方转向民间,能说英语是国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广泛、高效,大国影响力不断加强。现在走出国门,即使不精通英语,只需要携带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个小小的同传翻译器就妥妥的啦~

     欢 迎 分 享 到 您 的 朋 友 圈?

     一键星标公众号,喜欢请随手点亮“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精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碎历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