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岁了,有哪些部位因改动而消失,又有哪些名称被换过
2021/11/21 17:00:00 碎历史

    

     来源:历史D学堂

     (ID:lishi1600)

     作者:牛奕达

     最近一档《故宫贺岁》的节目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讲述了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今年,故宫迎来了600岁生日!

     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并经由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开始正式成为明清两代皇朝的国家机关所在地以及皇家居所,时至今日,已经过去600年了!

     今天笔者就带您走进一个你可能闻所未闻的故宫,去一探究竟!

    

    

     上图_ 故宫旧照

     故宫的建立与迁都北京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此时此刻,等待明代君臣的,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与一座天宫般的宫殿——紫禁城!这座宫殿是在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由明成祖朱棣下旨修建的,由蒯祥主持施工,江苏武进人蔡信设计。从明永乐四年开始,一直到迁都的永乐十八年,用时十四年才完工!

     北京紫禁城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而规模更胜一筹——它占地72公顷,由大小数十个院落组成,共有房屋9999间半(据说天宫有一万间,为了不超越天宫,也为了避免“满招损”故而如此),周围设10米高的宫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宫墙四隅有角楼,南面正中为午门。

     故宫主要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体,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是皇帝行使权力和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其两侧东、西六宫为妃嫔的住所。

    

     上图_ 故宫平面图

     故宫的风水

     皇家建立皇宫是要讲求风水的!

     那么,故宫的风水表现在哪里?

     首先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的风水知识。古代的“风水”,讲求的是藏风聚水,古人认为“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运势;在用途上大抵分为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

     阳宅风水指的是活人生活的居所风水,包括家、府衙、庙宇等,这是由于人们认为阳宅的风水能影响生活的人的命运。

     阴宅风水特指坟墓风水,人都死了怎么还讲风水?这是由于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的风水能影响他的后世子孙的运势。

     一句话,无事不风水!

     风水从自身讲,分为建筑与周围环境组成的大风水以及由自身格局构成的内风水。古人认为,一个建筑要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种和谐的统一,同时,内部的构造也要和谐统一!

    

     上图_ 明代北京城

     那么,故宫的风水其实也包括大风水和内风水!

     先说说故宫与周围建筑构成的大风水。

     故宫,白天是国家政权的办公场所,夜里是皇帝以及亲属(皇家)的居住场所!古人认为皇帝不仅是人间最高掌权者,还是天的儿子!所以特意选在北京的正中建立故宫,这就是故宫大风水的第一要务——中正。故宫外边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建筑,共同构造了北京的“中轴线”,而故宫正处在中轴线上。

     故宫“中正”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当时明朝修建北京城时将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不用说,故宫被两层城墙包裹。

     当年燕王定都北京,北京尚有元大都旧址,朱棣决定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这是为了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同时,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就重新形成了。故宫按照星宿布局。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

    

     上图_ 景山公园与故宫位置所在

     说完了大风水,再来说说故宫的内风水。

     如果说故宫的大风水的特点是中正,那故宫的内风水的特点就是上和天数。

     紫禁城中最大的太和殿布置在中央,后配中和殿、保和殿,这是为了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和偶阴奇阳的数理;“后寝”部分属阴,也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

    

     上图_ 故宫午门 旧照

     故宫,消失的部分

     明朝灭亡后,明代的故宫被清朝全盘接手,并没有做过什么改动。但是后来由于一系列认为和自然有关的原因,做出了一些改动。而在建国后。紫禁城,原来从最外边往里边分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由此可知,故宫最外边最外端有一座大清门。这座大清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一带。但是这座大门已经没有了。

     明代朱棣建立故宫的时候,与民间房子一样,最外边有一座大门,大门外有影壁。这座大门最开始被命名为大明门;1644年,大明灭亡,大清入关立国,接手故宫后,就把大明门改为“大清门”;1911年,大清也灭亡了,中华民国建立,又把“大清门”改为“中华门”。1949年,人民政府决定将这座大门拆除,建成了天安门广场。

    

     上图_ 大清门 旧照

     故宫,消失的名称

     你知道么,故宫不光有消失的部分,还有消失的名称。主要是因为,大明灭亡后,满清立基,当然要把过去的名字作一番改动,以适应新朝需要。上文提到的大明门改为大清门就是一例。

     你可知道,故宫所有的大殿都改过名哟!

     首先要说的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原来不叫“太和殿”!太和殿作为故宫最主要的大殿,改名可不止一次!

     朱棣建立故宫后最初将太和殿命名为“奉天殿”,这是由于明代自称受命于天,所以把首都命名为带“天”字的,那时管南京成为“应天”,后来迁都北京,又管北京叫“顺天”。“奉天殿”就是和这一样被命名,意味着“奉天应命”。后来,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太和殿”。

    

    

     上图_ 1930年代 太和殿

     中和殿原来成为“华盖殿”,等到清朝改为“中和殿”;三大殿最后的“保和殿”原名“谨身殿”,也是满清入关后改为“保和殿”。

     值得一提到时,清代入关后,将所有宫殿的牌匾全换了,在新的牌匾上题上了满文。

     故宫,就是一座神一般的存在的地方,充满的历史的底蕴和气息,有着说不尽的历史话题。

     本文转载自历史D学堂(ID:lishi1600)作者:牛奕达,如需转载请联系"历史D学堂"。

     欢 迎 分 享 到 您 的 朋 友 圈?

     一键星标公众号,喜欢请随手点亮“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精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碎历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