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一】18岁鼻咽癌患者放疗后1年疗效显著
2020/4/22 17:30:47 放疗医生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病例分析

     患者,女,1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起初为单发,后两侧颈部逐渐出现多个包块,大小不一。经抗炎治疗后可有缩小,偶有触痛。为进一步诊治来中医院就诊。于2019年1月26日在全麻下行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颈部淋巴结转移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于2月11日来我院复诊,完善入院检查,2019-02-13喉镜检查:右鼻咽肿物--取活检3块。病理示: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CK(+)、CK5/6(+)、S100(+)、HMB45(+),原位杂交:EBER(+)。

     TNM分期

     根据喉镜和CT等相关检查,确定TNM分期为T1N3M0,ⅣA期。

     治疗原则

     肿瘤治疗原则之一:综合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保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鼻咽癌对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特点决定了不适合手术治疗,鼻咽癌对放化疗敏感,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分期是综合治疗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治疗方案

     该患者经过会诊讨论,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无内科合并症影响治疗。根据NCCN指南建议,此患者宜选择同步放化疗,同时给予输液增强免疫、营养支持、预防放疗并发症等对症治疗。

     放疗方案

     PTV(原发灶+颌下咽后、颈部阳性淋巴结+淋巴引流区预防):高危(原发灶+颌下咽后、颈部阳性淋巴结):给予69.96Gy(2.12Gy/f,33次);周一至周五每日一次,共7周低至中危(淋巴引流区预防):给予60Gy(1.82Gy/f,33次);周一至周五每日一次,共7周

     放疗前右侧鼻咽部原发灶

    

    

    

     放疗后1年原发灶肿瘤消失

    

    

    

    (图像太小,可点击图像放大观看,放大后可左右滑动浏览其它图像)

     放疗前,咽后壁和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

    

    

    

     放疗后1年,咽后壁和双侧颈部淋巴结消失

    

    

    

     愈后情况

     放化疗后一年,复查强化CT示:右鼻咽部原发灶消失,双侧颈部淋巴结均消失,未发现原发部位及其它部位有复发和转移等情况,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后期持续随访中。现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无咳嗽、咳痰,咽部无疼痛,声音略沙哑,听力稍下降,上颌窦粘膜增厚,无其它不适症状。

     鼻咽部解剖和鼻咽癌临床特点

    

    

     鼻咽解剖结构

     鼻咽又称上咽部或咽的鼻部,位于咽的上1/3,位于颅底和软腭之间,连接鼻腔和口咽,为呼吸的通道。鼻咽多以骨为支架,除软腭外,其余各壁结构不能做大幅度活动,因此鼻咽腔的大小较恒定。鼻咽腔由六个壁构成:前、顶、后、底和左右两侧壁,咽隐窝位于鼻侧壁,顶和后壁相互连接,呈倾斜形或圆拱形,因而常合称为顶后壁。

    

     鼻咽癌临床特点

     鼻咽癌最好发的部位是咽隐窝,侧壁常见,其次是鼻咽顶壁。鼻咽癌以鳞癌最常见,约占95%以上,病理分为角化性癌、非角化性癌和基底细胞样癌三类,以非角化性未分化癌为主,其次是非角化性分化型癌和角化性癌,偶见鼻咽腺癌等。

    

     鼻咽淋巴管网丰富、粗大并且左右交叉。局限于鼻咽一侧的原发癌可出现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的粘膜下淋巴管网汇集后,通常沿着淋巴管引流的方向依次转移,较少出现跳跃现象。鼻咽癌的前哨淋巴结一般认为是咽后淋巴结和颈上深淋巴结。

    

     鼻咽癌临床症状

     鼻咽癌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回吸性涕血、鼻塞、耳鸣、和听力减退、头痛以及面麻、复视等颅神经损害相关症状。鼻咽癌具有局部浸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较高的远处转移等特点。

    

     鼻咽癌治疗

     首选放射治疗,放化疗综合治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

    

     END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放疗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