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流而上,房地产又想“坏事变好事”?
2020/2/13 19:57:55 FUN事很有趣

    

     中国人语言艺术了得,比如“坏事变好事”。

     你是信魔术师在铁皮箱里大变活人,还是相信“坏事变好事”,至少我只相信前者。

     新冠这天大的坏事,得病的都盼着好,没病的盼着大家都好,但这不叫“坏事变好事”。

     这国难当头的大坏事,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万只脚,10000年过去,也翻不了这案底。

     如果你相信“坏事变好事”,那是坏事没落在你脑袋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说的是失马,你若失了小命,后福还有的话,转世投胎下辈子的事了。

     回到中国房地产,疫情大敌当前,售楼部关门不大吉,工地停工不动土,行业危机四伏。

     连一向对房地产没好印象的曹德旺先生都承认,疫情对服务业,加上房地产业打击沉重,因为房地产借了那么多钱,成本也不低,不让卖房子少了现金流,日子怎么过?

     按理说“危机”两个字,原意是指危险、困难的关头,可依“坏事变好事”的思维逻辑,将其中间拦腰一刀,首尾各半,变成“危+机”,许多弟兄们开始津津乐道,解读为“有危有机”。

     这机,机遇、机会是也。

     革命乐观主义,那是还没革到你的卿卿性命。

     试看,购房将向医疗资源更好的城市倾斜,这是战略布局的机会。

     可笑也。

     医疗资源强大的城市,都是一二线核心城市,地价、房价高处不胜寒,开发商有实力进、拿得到地吗,客户有实力买吗?客户有钱的,又有“房票”资格吗?

    

     感谢有心人,推出全国大城市医疗资源比对表,武汉赫然在列,排名第九,而武汉的楼市已不是市场会向其倾斜的问题了,是彻彻底底“眼见他楼塌了”的问题了,一会儿半会儿都爬不起来。

     面对新冠疫情,医疗资源“雄厚”的武汉,依然床位不足,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设备设施不足,应付疫情经验手段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道理医院也一样。

     17年前的非典疫情,北京与广州是重灾区,而论医疗资源北京排名第一,广州第三。

     人们来到大城市,是城镇化趋势使然,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大城市到特大超大城市,是来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不是为了得病方便看病的。

     真出现非典、新冠等公共卫生事件,医疗资源再强大的城市,一时是不足以抗拒的,更不会因为医疗资源在这里机构林立,病毒就绕道而行,逃之夭夭,或立马缴械投降,让英雄的城市不战而胜。

     人们选择一个城市,其实就是选择未来。

     要不你不会理解,为什么深圳医疗资源排名倒数,仅在南宁、贵阳等城市之前,涌入的外来人口仍趋之若鹜,房地产红红火火?

     北京大医院名医院、名医生全国最多,但看病难亦全国之最。

     有道是,北京看病要人命。

     病人未必看好了,陪同去的人快疯了。

     没有一往无前的精神,没有杀出重围的勇气,没有连续作战的体力,你看不成这个病。

     整治医托时,我们得知,北京稀缺的专家号,有的一个号卖几千块钱。

     再试看,板楼非塔楼,单元楼层住户少的项目,社区绿地面积大的项目,低密度项目,有天有地的别墅、洋房项目,甚至近郊型项目,市场行情不断看好,机会也。

     抛开近郊项目,上述均是居住品质改善的特质,能让客户住得更舒适惬意、生活更美好多彩,以及更有面子的项目,也无疑也容易售价更高,但绝不是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住别墅的就活得比住普通公寓的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你住不起大别墅大豪宅,房间通透性差些意思,终年没什么阳光,但未必你就是那个注定的短命郎。

     中国皇帝普通寿命30多岁,明清紫禁城建筑总72万平米都是皇帝他们家的房子,究竟几个算寿终?

     一个大老板天天海吃海喝、夜夜新郎可能很早就挂了,你粗茶淡饭、老夫老妻过一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住在哪里就不得病?

     这世界还没有这种发明。

     你住着独栋大别墅,可今年春节前去了趟武汉,在黄鹤楼登高抒怀望远,汉正街连吃了几天热干面,假设新冠不期而遇,病毒并不先查验你住得咋样儿,恶狠狠就扑上来了。

     病毒倒是童叟无欺,男女平等,官民一律,公平得一塌糊涂。

     再说所谓,近郊型楼盘有机会的,我只能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不是想忽悠老板拿这种烫手土地的,就是营销忽悠客户销售用来解套的。

     近郊,环境就更好么,事实证明未必。

     近郊,在核心城市周边,存在外溢需求的,才拥有一部分市场。

     即使客户有想法入手入住,那也不是为了五天在城市不健康生活,两天在郊区就是养生生活,最大可能是买不起城市的房子,再其次城里也有房了,郊区房提升下生活半径与情趣,切换城乡空间,再捎带地看看在不限购区域花小钱能否今后保值增值什么的。

     特色小镇,起死回生了么?

     回顾特色小镇,逆城市化而行,想把大城市聚集的人口分流出去,太南了,不符合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

     真正做起来的项目没多少,做起来的也一定是有产业,有产业聚集带来人口聚集,相应激发出住房的需求。

     除此,之前怎样死过的,这次想借新冠炒作健康概念再活过来,不管你换成什么样马甲、换个什么样的姿势,还要再死上一回回。

     死亡率,那比新冠肺炎高大多了。

     国际公认健康生活方式是十六个字: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里平衡。

     我估计,唯一与房子有关的或许是心里平衡,看别人住房住得更大、更好、更方便,气人!

     再至于,住宅线上销售是机遇,社区配医疗机构是机遇等歪理斜说,这里不再一一怼过去了。详见“新冠”彻底改变了中国房地产?请不要很傻、很天真。

     某熟悉的营销总朋友说,搞营销20年了,清楚知道这时做线上营销结果会如何,但不做、不主动做、不连续做,看着其他公司做了,还宣传这效果那效果的,心里捉急生怕老板批评:你们就在家歇着啊,就这么没事干啊,就不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啊。

     干吧,还要花费不少老板的钱。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瞧,就这么狼性!

     真正的“机”,只能是国家与各地房地产政策的放松,是基于疫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伤害,再不扭转将危害国家今年小康目标的达成与十三五国民经济大局的实现。

     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沉稳有力,规模宏大,该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了。

     但开发商宜正确看待面对,不是炒作,不是概念,不是无中生有,不是似是而非,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疫”无返顾,复工达产,与各行各业一样,保供应、保市场、保业绩、保客户。

     “房”不胜“房”啊!

    

     “新冠”彻底改变中国房地产?请不要很傻、很天真

     “疫”料之外:房子不仅仅是用来住的了……

     请对号入座,这些日子闭关宅家的八大成语

     房企大品牌的黑色幽默,您大概开篇就笑场了……

     房企有谁死在了“小妾”手上?

     一位开发商试为“贝壳”正名

     深圳楼市的“卖炭翁”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转发“朋友圈”

     同步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FUN事很有趣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