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2020/6/23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春意阑珊,红英落尽,梅子悄悄从绿叶里探出了头。这个时候的梅子,有一层细细软软的绒毛,鲜嫩欲滴,颜色青绿,所以也叫青梅。
青梅是江南地区春夏之交的时令鲜果,江南的四月,伴随着阴雨绵绵,这段时间也被人们叫做“梅雨季”。
这个时候的江南地区,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这“三新”,指的就是刚成熟的樱桃、青梅、新麦。
夏商周时,青梅作为调味品,地位与盐相差无几。《尚书》中提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和羹”是用不同的调味品烹制的羹汤,食盐的咸味和青梅的酸味,是制作“和羹”的重要调味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梅更是成为人们相互馈赠或祭祀时候的用品。
青梅风味独特,是初夏时令、田园闲适、江南行旅等诗歌中,常常会提及的鲜果。下面,我们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中品尝一下青梅的清新风味。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从题目来看这首诗是作者赋闲在家,在初夏午睡醒来后写的。
诗的前两句,作者从初夏时令写起。江南的初夏,青梅已经可以采摘食用了,作者在午睡前尝过青梅,味道酸软了牙齿,睡醒后还有酸味残留。
他睡眼惺忪地看向窗外,芭蕉叶已经展开,十分硕大宽阔,满园的翠绿,把窗纱也映照成一片绿色。
诗的后两句,作者写夏日的特点和自己闲居的生活状态。春去夏来,渐渐昼长夜短。
作者从睡梦中醒来,有点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于是,只好懒洋洋地看着儿童追逐空中四处飘飞的柳絮。一场酣睡,清心宁神,回想起青梅的味道,顿时口齿生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魏武帝曹操带领军队行军,一路跋涉。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坐在地上走不动了。
曹操四处寻找水源,却怎么都找不到。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妙计,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树林,绕过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了,那里的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到后,想到青梅的味道,口中就不由自主地泛出口水,达到了生津止渴的效果。青梅也因为这个故事,在江南部分地区被称为“曹公”。
曹操和青梅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广为流传。
明清之后,有人把“青梅煮酒”理解为用青梅来煮酒喝,还有人直接解释为用青梅酿酒。
其实“青梅煮酒”,原本是指青梅和煮酒两种时令风物,古人在腊月把煮酒用泥封起来,等到来年初夏开坛饮用,这个时候正值青梅采摘的季节,青梅可以解酒,于是就成了酒的最佳搭档。
清明过后,受到了春天的风雨滋润过的梅树,在和煦微风的吹拂下,树枝上挂满了翠绿可爱的果子。
青梅,单单提起名字,就让人两颊发酸,古人有“食梅之趣”,那他们如何食用这么酸涩的青梅呢?我们在陈洪绶的画作中了解一下。
这幅《调梅图》的人物集中在右下方,上方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描绘了主仆三人在火炉旁调梅的情景。
▲《调梅图》 明末清初 陈洪绶
纸本设色 129.5cm×48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方人喜欢食用梅子,但是梅子的味道酸涩,必须经加工后才可以食用。通常是先用大火煮沸,再把梅子放入水中,加糖煮一会儿就可以吃了。这样处理过的梅子会褪去生涩的口感,变得甘甜可口。
除此之外,盐也可以中和青梅的酸味,所以青梅蘸盐,也是一种经典的吃法。
我们回到画作,可以看到画面正中,石椅上端坐着一位贵妇,清雅素朴,她的手中拿着一柄团扇,面容平静,衣摆肆意散乱在脚下。
她身后的太湖石灵秀飘逸,湖石上摆放着一只插有花枝的瓷瓶,显得十分古朴雅致。
贵妇的身前,有两名侍女围着火炉相对而立,正在烹煮梅子。其中一人端着盛有青梅的托盘,另一人,左手正要去拿盘中的梅子,右手拿着筷子在盆中翻弄。
关于“调梅”,还有个故事。相传,清朝军机大臣张廷玉搬入新居的时候,雍正赐了一块大匾贺喜,上面有雍正的手迹“调梅良弼”。
因为盐梅调味﹐会使食物味美,《尚书》中把调味的“盐梅”比喻为辅助治理国家的贤臣,于是青梅就被赋予了君臣之间协力治理国政的寓意。
青梅可以采摘清供,也可以煮酒鲜食,雅俗共赏,有着浓郁的时令风物气息,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生活情趣。
文人墨客们透过青梅,诉说“连花折得青梅子,怕触心酸不敢尝”的离别心酸,歌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爱情,畅谈“青梅煮酒”的英雄豪气。青梅渐渐从一个自然鲜果变成了物候的代表,更成为了文人精神的象征。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