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山村旧俗
2020/6/25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那“端午”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端”有开端、初始的含义,古人纪年用天干地支法,按地支推算,五月也称为“午月”,所以得名“端午”。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又称“重五”。再加上五是“阳数”,端午的时候艳阳高照,所以还有“端阳”的别称。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首先,从自然时令上来说,五月初五已经进入夏天,同时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最重,草药的药性也最强,所以在这一天要采药存药,还要插艾蒿、沐兰汤、喝雄黄酒,来祛病驱邪。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投江、以身殉国,使端午节增添了追思高洁之士的内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端午节的每个习俗,因为在它们的背后,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今天,就让我们在陆游的诗中,感受一下南宋时端午节的热烈气氛。
乙卯重五诗
(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的“乙卯年”是宋宁宗庆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195年,被罢官的陆游回到家乡绍兴的农村隐居。
身处草野,心在朝堂的他,也被端午这天的节日气氛所感染,暂时放下忧愤,融入到节日的欢快气氛中。
开头第一句,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好”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五月一到,火红的石榴花像忽然冒出来似的,开遍了整个山村。
而下面的两联,为我们详尽介绍了当时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首先是吃粽子,南宋时的粽子和我们今天所见的不太一样,它两角尖尖,所以又叫“角黍”。
诗人头戴屈原流放时戴的那种高帽,上边插着艾蒿,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
人们忙着按照老方子配药存药,把朱砂调成的药膏点在羸弱的身体上,希望一年能够平安无病。
忙完这些所有的事,就已经是夕阳西斜了。这时,家人早已准备好一桌酒菜,全家人围坐桌前,其乐融融,将端午节的欢乐氛围推向高潮。
在我们印象里,陆游的形象是胸怀国家、忧国忧民的,诗风也是悲愤沉郁的。
但是在这首诗中,他却通过闲适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烈欢乐、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端阳农景图”。
在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我们了解了南宋时的端午习俗。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绘制的《端阳故事图册》,也记录了很多清代的端午习俗。
其中,粽子作为端午节代表性的符号,必然是榜上有名。
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晋代时正式成为端午节的食物。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的这幅——《裹角黍》。
▲《端阳故事图册之裹角黍》 清 徐扬
绢本设色 20.7cm×18.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设色清雅,描绘了三个妇女和三个孩子在院中包粽子的场景。背景的房子白墙青瓦,碧草如茵,左侧的梧桐和右侧的竹子相映成趣。
画面下方,一位女子从地上拿起粽叶,给旁边的孩子做示范。
而画面中央的女子则是坐在条凳上,一边包着粽子,一边与对面的女子闲谈。
在她们身边,两个孩子也跃跃欲试,左边稍大一点的孩子捋着粽叶,右边的孩子显然还不够高,只能站在凳子上,应该也想体验一下包粽子的感觉。
端午节延续数千年,其中不少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经消失了。除了《裹角黍》,这组《端阳故事图册》还记录了不少我们并不熟知的端午习俗。
比如这幅《射粉团》,就是把类似麻团的小吃,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用小弓箭射中的人就可以吃。
▲《端阳故事图册之射粉团》
还有这幅《赐枭羹》,枭就是猫头鹰,古代人认为猫头鹰是不忠不孝的象征,所以在这一天皇帝赏赐大臣吃枭羹,有除绝邪恶的寓意。
▲《端阳故事图册之赐枭羹》
这幅名叫《养鸲鹆》,鸲鹆就是八哥,它能够模仿人说话,据说端午期间是调教八哥的最佳时机,至于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端阳故事图册之养鸲鹆》
此外,还有《采药草》《悬艾人》《观竞渡》四幅,不仅展示了清代宫廷过端午的情况,也描绘了平民百姓的端午闲趣。
▲《端阳故事图册之采药草》
▲《端阳故事图册之悬艾人》
▲《端阳故事图册之系采丝》
▲《端阳故事图册之观竞渡》
端午习俗中凝结的古人智慧,是他们对生活敏锐的感悟。也正是这份智慧,得以让这些习俗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穿过历史的长廊,流传到今天。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