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放鸢:忙趁东风放纸鸢
2020/7/12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地方,它记录着我们最单纯的快乐,也珍藏着我们最童真的感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诗书画中的童真童趣”,一起在诗书画中,看看古代的小朋友是怎么度过童年时光的。
说起童年,相信每位朋友都有一段属于风筝的记忆,每一只风筝,都承载着孩子飞翔的梦想。
今天,我们就与清代诗人高鼎一起,和放学归来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述了一群儿童趁着初春乍暖、万物复苏的时节,抓住放学之后的点滴时间,到草地上放飞纸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发的画面。
二月时节,沉寂了一冬的小草从地里冒出头来。微风拂过,黄莺从枝头上展翅飞起,在空中盘旋着,歌唱心中的欢喜。
堤岸旁的柳枝刚刚吐露出新芽,它仿佛也为这迷人的春光沉醉,漫随春风舞动起来。
这时候,杂乱的脚步声和喧闹的童声传来,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孩追逐着,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最心爱的风筝。
他们一边跑,一边松开了手中的线圈,风筝带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飞上了天空。
诗人高鼎打开吱呀作响的窗棂,暖风扑面,景色尽收眼底,盈盈的童声充满了整个房间。
诗人满脸慈爱地看着窗外嬉戏的儿童,恨不得自己也年轻几十岁,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在这一瞬间,他似乎理解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满足。当即铺纸研墨,将胸中畅快挥毫写下,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用词洗练,明朗畅快,寥寥二十八个字,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孩子的灵动活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前半部分的沉静和后半部分的灵动互相融合在一起,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互相衬映,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春景”这个主题下,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在这首诗里“放纸鸢”的这个意象,也成为儿童嬉闹的象征,并被人们广为传唱。
《村居》描写的是孩子们放学之后的场景,那他们在私塾里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仇英的《村童闹学图》正描绘了这群顽皮的孩子在学堂里“大闹天宫”的场景。

▲《临宋人画册之村童闹学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20cm×20cm
上海博物馆藏
《村童闹学图》中有一个老师,八个学生,按照区域可以分为三组,我们着重来赏析私塾先生所在的这组人物。
可能因为天气炎热,挽着发髻的先生在伏案小憩。但他不知道,在他休息的这段时间里,“熊孩子”们已经闹翻了天。
他身后穿淡粉色衣服的学生蹑手蹑脚地摘下先生的东坡巾,右侧这位穿着青色短衣的学生拿着笔站了起来,像是在指挥同学应该把头巾藏到哪里。
而在他们的旁边,一个身穿红衣的学生却安然坐在书桌前,刚刚完成字帖,看着院子中的同学,好像并没有要加入他们的意思。
这个学生无论在色彩上,还是在构图上,似乎都是画家着重描绘的对象,这应该也是对这股顽劣之风中仅存正气的肯定。

其余五个学生三两分布,院子中有的在给先生画像,有的披着卷轴扮起了道士。

而后面廊下,一个孩子脚蹬凳子演起了杂技。所有人动作不同、神态也各异,但都活灵活现,看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仇英并没有从儒学正统精神上去批判玩忽职守的先生和不学无术的儿童,而是从孩子热爱模仿的天性出发,肯定了他们童真的释放。
从题材上来说,《村童闹学图》属于“百子图”门类,明清时期是百子图发展的辉煌时期,它的兴盛体现了社会的安定和人口的发展,从而才有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成长。
这幅《村童闹学图》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笔墨酣畅自如,通过苍松墨绿、屋檐姜黄的浓重色调,映衬出穿着淡色衣服的学生们灵动的身影,同时着力塑造了红衣童子的形象,丰富了整幅画面的层次。

除了高鼎的《村居》和仇英的《村童闹学图》,在其他很多作品中也塑造了各种各样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换,但孩子身上的那份童真永远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也正是这个可贵的品质,让这个世界别有一番趣味。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