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2020/8/5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禽瑞兽,“麒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瑞兽之一。古代传说,麒麟头上有肉角,不用来攻击别人。而且口不食生物,足不践生草,为“仁德之兽”。
所以,古人认为麒麟所承载的内涵与儒家文化所崇尚的“仁爱”不谋而合。因此,人们都十分喜爱麒麟。
相传,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据说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所以麒麟也被视为儒家的象征。很多时候,它还被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比如“麒麟才子”。
在诗文里,也出现过与麒麟有关的内容。今天我们来欣赏“诗圣”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看看这首诗里是怎样描写的。
《曲江二首》其一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诗题里的“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原是汉武帝建造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有紫云楼、芙蓉苑、慈恩寺等游览胜地。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徒增春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中的“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看着枝头残花一片片地随风飘走,为了平息心里的难过,只能借酒消愁,一杯一杯不停地喝。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落花让人心愁,于是诗人的目光看向了别处。
结果发现江边原来住人的小堂却有翡翠鸟筑起了窝,而原来雄踞于高冢之前的石雕麒麟,早已卧倒在地,看起来很久没人前来打理了。
“高冢”和“麒麟”石雕,说明墓主原是家境优渥之人,可现在却无人凭吊,可见家道中落、晚景凄凉。
安史之乱以后,曲江往日的盛况早已不再。这一切景物,不禁使人感慨万千。于是有了最后一联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一联的意思是,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是杜甫在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期间,担任的“左拾遗”官位。
虽然在任的这段时光,是杜甫一生的政坛“高光”时刻,但是毕竟荣华易去、此身终归飘零。
杜甫身处乱世,眼见麒麟倒在地上,心生忧虑。而今,作为瑞兽的麒麟,在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常见的镇宅装饰品。
穿越千年的瑞兽,见证了无数沧桑巨变,唯有它所象征的文化内涵,经久不衰,历代传承。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造的动物。它的形象集合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通俗地说,就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虽然并没有真实存在过,但数千年来,麒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明永乐年间,皇帝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段中国人跨越大洲求取“麒麟”的传奇故事,也由此开启。
永乐十二年,榜葛剌,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进献了一头瑞兽麒麟,明成祖大悦,于是《瑞应麒麟图》应运而生。
▲《明人画麒麟沈度颂》 明 佚名
绢本设色 90.4cm×4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我们看到这幅图,一定会心生疑问,为什么传说中的“麒麟”,到这里变成了长颈鹿呢?
这是因为“麒麟”的发音,接近于索马里语里“长颈鹿”的发音“徂蜡”,于是形成音意合译名。
朝臣们想借此动物对应上古瑞兽之名,向世人表示大明有仁君,才有瑞兽的到来。
《瑞应麒麟图》有多个版本,其中以明代沈度作序的最为出彩,因此又叫《明人画麒麟沈度颂》。
这幅画为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整体画风细腻,线条工整,设色富丽。画面下半部绘有一人牵一只长颈鹿,长颈鹿身高约是人的两三倍,身上绘有六边形网纹。
人物头裹白巾,身穿红色衣袍,脚蹬皮靴,腰间系一条白布,尽显异域风情。
画面的上半部分,是沈度工笔小楷署名的序文和颂词。
沈度是“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名重一时。
在艺术形象上,虽然长颈鹿对应瑞兽麒麟的说法,有些刻意附会,但是它见证了自古以来我国与各国邦交的友好往来,有重要的意义。
“麒麟”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吉祥昌瑞的象征,它能带给人们希望与安慰。
在中华文化千年的传承里,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早已融入民俗生活之中,烙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诗书画》系列新书即将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