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2020/9/19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十二时辰中的未时,是指下午一点至三点,这时候太阳开始偏西,又叫日昳、日侧,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刻。
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通常会在这时候午睡或纳凉,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恢复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描写午休的诗。
午枕
(北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午梦初醒后看到的景色。诗中写道:我躺在花前午睡,身下的竹席光滑清凉,朦胧睡意中,就好像有水在身下流动。
午梦醒来,竹帘外斑驳的花影已经被偏西的阳光送上帘钩的高度。此时耳边传来声声鸟鸣,我寻声望去,只见那鸟儿似乎也在窥望着我,想必是它故意唤醒了我飘忽幽远的午梦。
美梦已醒,举目望去,只见仅隔一水之遥的青山连绵起伏,愁情也似那隐隐青山变得无穷无尽。
诗歌的前三句,写花前午睡、凉席似水、斜阳映花、午梦美好,描写了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暇生活,但最后一句“隔水山供宛转愁”,揭开了闲适生活下隐藏的愁情。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创作的。他曾希望通过变法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从而富国强兵。在变法失败后,他过上了看似闲适、实则愁闷的晚年生活。
他的这种愁情,不同于儿女情长的离愁,不同于仕途坎坷的仕愁,是“眼看兴废使人愁”的国愁。
然而,王安石的描写并非“杜甫式”的血泪泣诉,也非“陆游式”的悲愤交加,而是举重若轻,将愁情写得诗意含蓄:连绵青山连绵愁。
这既体现了王安石历尽千帆后,视滔天巨浪为静水涟漪的平淡心境,也体现了他诗歌后期的含蓄委婉风格。
无独有偶,宋哲宗时期的宰相蔡确,因为与王安石属于同一阵营,也曾遭遇多次贬谪,他同样写过一首描写午睡的诗歌《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据说,这首诗还被他的政敌解读为一首讥讽朝政的诗歌,从而也成了他被贬的罪名之一。
实际上,这是捕风捉影之说。诗的内容十分单纯:就是描写和记录了作者午睡入梦、醒后哑然独笑、渴求归隐的生活和心态。
对宋人来说,午睡不仅是一种身体需要,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心理。
初唐盛唐时期,即便文人壮志难酬,其诗歌中依然充满昂扬向上、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
到了宋代,慵懒好闲、独善其身成为文人更乐于接受的人生哲学,而午休这种悠闲散漫的生活方式,给文艺作品增添了一种淡泊超脱的神韵。
因为午休的存在,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未时,成为人们白天中最舒适的时刻。
在未时午睡或纳凉,是古人的一种休闲方式。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曾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中写道,“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到了明代,画家周臣取诗歌句意,创作了一幅《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明 周臣
绢本设色 116.6cm×6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在透视角度上采用了“深远法”。前景处于画幅边缘,左侧的巨石巍然耸立,右侧的山坡地势平缓,杂草灌木茁壮生长。

中景是庭院茅舍。一棵绿柳风姿绰约,柳叶繁茂,柳花满枝。

柳树下,一间茅舍古朴整洁,隐隐露出卧榻的一角。旁边,一棵与茅舍比肩的芭蕉高大挺拔,亭亭如盖。

茅舍前方的庭院中,一位文人身穿白袍,长髯飘动,正饶有兴致地看着捕捉柳花的孩童。柳花在空中飞舞,三个孩童头扎总角,腕戴手环,在院中雀跃不已。
其中,蓝衣孩童仰头望天,想要单手捕捉柳花;红衣孩童双臂张开,双膝微屈,似乎正准备跳跃捕捉;穿着肚兜短裤的小童单膝跪地,眼神专注,似乎准备双手捧住。

幽静山谷中,一位与世无争的文人看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嬉闹玩耍,显得恬静淡然。
后景是崇山峻岭。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壁立千仞,巍峨雄伟。

在这种“深远法”构图中,处于边缘的前景用于表现山谷的纵深感,中景用于表现这幅画的主体,朦胧的后景用于烘托群山环伺的整体环境氛围。这让观者赏画时,犹如站在山前窥向山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幅画中,作者周臣画柳树、茅舍时用笔严密细致,画远处缥缈山峰时则用淡墨挥洒,偏于写意,从而让画作兼具“院体画”的工整和“文人画”的雅逸。
未时,太阳西斜,温度最高,午休成为一种非常必要的养精蓄锐的生活习惯。炎热的未时需要纳凉休息,漫长的旅途需要短暂小憩,暂时地停下脚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