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2020/9/20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十二时辰的申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五点到十七点的这个时间段,在古代又称为“晡时”,也写作“餔时”。
《淮南子·天文训》里曾说,“(日)至于悲谷,是谓餔时。”古人的进餐习惯和现今不同,这个时候他们一般在吃一天中的第二餐,通常来说就算是晚饭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以一首诗歌,记录了自己在一次行游途中花下野餐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宿杜曲花下》节选
(唐)白居易
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
懒归兼拟宿,未醉岂劳扶。
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
斑竹盛茶柜,红泥罨饭炉。
眼前无所阙,身外更何须。
……
诗题中的“杜曲”是地名,指的是唐代长安城启夏门外以西的一块区域。“宿杜曲花下”,也就是宿眠在杜曲的花海之下。
这首诗写于唐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29年,这个时候,白居易刚因病辞去了刑部侍郎的职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去陪都洛阳任职。
辞去京师繁重的职务,去洛阳任一个闲差,白居易的心情是十分放松的。因此,在去洛阳的路上,他也是一边游玩一边赶路。
当时正值春日,他听说杜曲春光正好,便手握美酒,去杜曲赏花饮酒。留恋美景不愿归程的他,发现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即将落山了,日晡之时马上就到了。
不过,此时的诗人一点也不担心,他说:我只可惜这美好的景色尚未好好欣赏,春天就要逝去了。又哪里会担心眼前晡时将近,这荒郊野外的食宿问题呢?
这是因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篮舆,是一种由人抬着走的交通工具,类似于简易的轿子;漆盝,是指随身携带的竹匣。
且把这篮舆当成卧具,随身携带行李的竹匣中有些干粮可以当作晚餐。以竹筒饮茶,掩红泥为炉,如此在这杜曲花海中度过一晚,岂不妙哉?眼前食宿问题已经解决,我还要什么其他的身外之物呢?
白居易的诗总是直白明晰,初读时人们喜欢他诗文的明快,细细品读时才慢慢体味出他的朴拙。
申时,又叫晡时,古人常喜欢以一个“晡”字,代替晡时。“颓然坐睡谁惊觉?寂寞西窗日又晡”,这是赋闲在家的陆游颓然坐睡的晡时。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这是诗圣杜甫徐步庭院、循诗觅句的晡时。黄昏将至,一天就要过去,申时渐起的暮色里,映照着无数诗人的背影。
欣赏过白乐天花下醉眠的憨态之后,接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宋末元初著名“醉酒”画家钱选的佳作。
钱选嗜酒如命,以至于到了一种酒不醉、不能画的境地,可巧妙的是,这种醺醺然、似醉未醉的微妙状态,却提升了他作画的境界。《扶醉图》描绘的是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喝酒的故事。
▲《扶醉图》宋末元初 钱选
绢本设色 28cm×49.5cm
出自《人物画——文物鉴赏专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画中共三人,酒后的陶渊明醉眼朦胧,坦胸露肚,一手倚扶于竹榻上,另一只手正轻摆送客。
画右的客人面容恭谨,对着陶渊明拱手告别;白衣老仆正要送客人离开。
一边的地面上,陶制的酒罐、酒盆和瓷器的酒杯随意散落,杯盘狼藉。
画作右上角有一段题跋写道:“贵贱造之者,有醉则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
画家钱选用题跋与画作相结合的方式,彰显了陶渊明的不拘小节和倜傥风流,也显示出陶渊明不凡的气度:无论宾客有无权势,只要有酒便拿出款待,酒醉后便径自睡去,让客人自行离开。
这使人联想到钱选作为由宋入元的遗民,终日沉溺于诗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画中陶渊明脚着黑色布鞋,身穿袍服,袖口宽大。右侧的客人也是身穿大袖宽衣,内衬白色交领,头顶束发小冠;一旁的老仆头裹发巾,身穿白色齐膝布衣,脚着麻鞋。
从人物刻画以及服饰的细节可以看出,画家钱选用了游丝描,来勾画陶渊明以及客人的袍服。
可以说钱选作为宋末元初绘画风格转变的关键人物,启发了元代的文人画。
申时,日暮西斜,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们,开始了一天中的晚饭,无论是畅游花海、郊游野餐的白居易,还是杯光壶影、醉卧欲眠的陶渊明,都提醒着我们,要好好享受这一天中最温暖的时光。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