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020/9/23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今天我们来介绍十二时辰里的“戌时”。戌时在现代,指的是晚上七点到九点,天地昏黄,万物朦胧,因此又称“黄昏”。
黄昏时候,太阳已经落山,在没有电灯和娱乐设备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打发时间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词人李清照是怎么说的。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一阕词,是李清照婚后所作。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虽然是佳节重阳,却透露出难捱的寂寞和伤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里,“永昼”二字用得非常妙。通常来说,永昼是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长。
可是这阕词写在重阳节,已经是秋季了,按理说白昼变短了才是。但是在词人的心里,这白昼是那么漫长,无事可做,以至于感到愁苦。不著一字,却已经把寂寞凄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句话也暗藏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一般来说,在这一天亲友们会团聚到一起,登高,采茱萸,饮菊花酒。
可是对李清照来说,一个人好不容易捱到晚上,却孤枕难眠。“凉初透”不只是季节凉寒,更是内心凄凉。
下片第一句,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饮酒赏菊是一件很有雅兴的事情,尤其在重阳节当日,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可是直到戌时——黄昏时刻,眼见太阳落山了,李清照才想起去“东篱把酒”,可见她意兴阑珊,饮酒可能只是为了“举杯消愁”。然而,这一杯又一杯的菊花酒,并没有宽解李清照的愁绪。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晚来风急,萧瑟西风把帘子掀起来了。寒风袭人,本来没有多高的兴致,现在更是被风吹散了。
看着眼前的菊花临风而立,对抗着秋风,不禁又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人比黄花瘦”,让人想到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同样是相思,词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丈夫到憔悴消瘦,而是以菊花类比,不仅点题重阳,还多了一份人见犹怜的伤感。
黄昏的诗歌,大多表现朦胧、伤感的内心感受,像大家都很熟悉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只是”二字,就明显带有惋惜无奈的感情色彩。
戌时对古人来说,已经是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了,所以让很多人心里难以接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人们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抒发。
夕阳将尽未尽,月色尚未明晰的黄昏时刻,带有朦胧多变的美感。古代对于戌时黄昏的描绘,除了文学作品之外,绘画作品里也多有体现。
今天我们来欣赏元代高克恭的《秋山暮霭图》,品味画家眼中的黄昏山景。《秋山暮霭图》描绘的是秋季山间黄昏时刻的云雾美景。
▲《秋山暮霭图卷》元 高克恭
纸本设色 47.5cm×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上方远山的处理,画家用清水或极淡的水墨湿润纸面,用墨线勾轮廓,以青绿淡墨横点,上浓下淡,或下留空白。断断续续的留白处理,使山峰若隐若现,展现出了云雾变幻莫测的状态。
画面下方,近处的丛林房舍依山傍水,排布整齐,毫不杂乱。整幅画采用了“兼工带写”的手法,将云山概括写意,而屋舍笔法工整,无率意之笔。
从画面布局上看,比米氏云山的画法多了许多的内容,给人的视觉上增加了一定的空间感。
画家高克恭曾与赵孟頫同时在北京任职,后来两人又在江南共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克恭受赵孟頫影响,对书画的兴趣与日俱增。尤其喜爱董源、米芾的画风。
▲赵孟頫画像
《秋山暮霭图》的画风就是学董源和米芾而又有变化,画面云烟流动,淡雅有致,既富有诗一般的韵律,又勃发盎然生机。
▲《潇湘图》局部 五代 董源
《秋山暮霭图》的画风就是学董源和米芾而又有变化,画面云烟流动,淡雅有致,既富有诗一般的韵律,又勃发盎然生机。
这幅画收藏在故宫,曾经在民国时,被溥仪带出宫,后来在长春伪满皇宫中不幸被人撕毁,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仅存的三分之二。虽是残卷,但是画面里重峦叠嶂的壮阔,云雾流动的灵气却丝毫不减。
虽然说“黄昏”在人们看来,代表着对时间逝去的惋惜,甚至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但是在很多人心里,黄昏并没有让一天的时光黯淡失色,甚至比清晨还美好壮丽。
王之涣有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欣赏黄昏,别有风韵。戌时的美好,在于经历了一天时光后的充实,在于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乐观心境。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