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020/9/27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浓厚的月亮情结。就拿古诗词来说,历代文人墨客对它反复吟咏,让整部中国文学史都洒满了清辉,其中最皎洁的那一抹月色,来自大唐的诗仙。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一生,都与明月相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到长大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第一次乘船离开故乡途中,峨眉山的明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月色的笼罩下,开启了一场千里蜀江行旅图。
在外面的世界游历了两年之后,李白也开始思念故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轮明月,寄寓了无限的乡愁。
二十七岁的时候,李白在湖北安陆结了婚。婚后,他有了一女二子,女儿名叫平阳,有一个儿子的小名则叫“明月奴”,明月和爱子,都是他最难割舍的至爱。
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应诏入朝,担任翰林供奉。他以为从此就能一展治国抱负,没想到却只能做一个为皇帝写诗取乐的御用文人。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李白大失所望,两年后,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刚才我们朗读的《月下独酌》,大概就是他在离开长安前写的。
花前月下,本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景,但是李白却找不到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只能一人独饮。
大概是酒的催化,使这位酒仙诗情喷薄;又或许是月的神秘,让这位诗仙奇思迸发,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明月,影子,一个人的独酌,似乎变成了三个人的对饮。
可是,月亮根本不懂饮酒,影子也只会跟着我亦步亦趋。但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暂且跟他们一起互相作伴,趁着这美好的春宵及时行乐吧。
月亮、影子,本来是没有情感的存在,在李白看来却饱含柔情,随着歌声徘徊,伴着身影凌乱,在清醒时共同欢乐,醉酒后各奔东西。最后甚至发出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愿望。
看来,李白是把月亮和影子看做了知己,希望能与它们永远忘情地交游,在茫茫天河中再相见。
数千年来,高悬在空中的明月对于人们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李白曾经“把酒问月”,明末清初的陈洪绶就曾在《隐居十六观》图册中创作了一幅《问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隐居十六观》之《问月》
明末清初 陈洪绶
纸本设色 21.4cm×2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的左侧,一棵苍劲有力的老树向右上方斜逸而出,仔细看,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棵枯树。
几棵藤萝顺势攀爬上来,在老枝上盘绕生长,李白宽衣博带,盘膝坐在溪水边。他仰望天空,左手微微抬起,似乎正在吟诵诗篇。
顺着他视线的方向望去,一轮明月正远远地挂在天边。
▲《问月》(局部放大)
整幅画近乎白描,用笔兼工带写。画家用书法的笔意连勾带皴,写出老树的姿态和柔韧的垂藤,又用湿笔蘸墨快速点出浓密的叶片。而树下的人物,却用笔精细,将李白的形象勾勒得生动传神。
从构图上来说,树木、人物都集中在画的左半部,右半边大面积留白,是为了突出天空的辽远,也是为了烘托月亮的存在。
为了平衡画面的构图,陈洪绶把自己的名款、印章落在了右上角,但美中不足的是,落款太大,而月亮却很小,不注意看的话,很容易被忽略,有点喧宾夺主。但总的来说,这幅画虽然瑕瑜互见,但是瑕不掩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将明月和人生反复对照,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公元762年,李白在经历了一生漂泊之后,溘然长逝。关于他辞世的原因,有的说因为疾病,有的说因为饮酒,但民间却流传着一种说法,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安徽当涂的江上饮酒,酒醉之后,看到江中月色皎洁,于是跳入水中抱月而眠。
斯人虽逝,但李白与他的诗作就像月亮一样,千百年来皎皎生辉,豪迈、浪漫、天真、瑰丽,映照着千年的时空。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