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脍香羹: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2020/11/9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提起生鱼片,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日本料理中的经典菜肴。但是很多朋友也许不知道,生鱼片其实是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古代被叫做“鱼脍”。
鱼脍就是把新鲜的鱼切成薄片,然后蘸调料吃。最早被用来制脍的鱼是鲤鱼。
先秦时期,鲤鱼脍就是人们宴请嘉宾的菜肴,《诗经·小雅》中有“饮御诸友,炮鳖脍鲤”的句子,意思是斟满美酒进献给好友,烹烧甲鱼,把鲤鱼切成薄片来招待宾客。
最有名的鱼脍,可能要数鲈鱼脍了。西晋末年的张翰,看到秋风乍起,就思念起了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并以此为由辞职回到了家乡。后来,人们常用“莼鲈之思”来形容对家乡的思念。
今天,我们就通过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来品尝一下清新鲜美的鱼脍香羹。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
(唐)杜甫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舵楼底,晚饭越中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的第二首。诗题当中的“郑广文”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郑虔,他是杜甫的诗酒好友,也是何将军的老朋友。
天宝十二载,也就是公元753年,杜甫客居长安,通过郑虔的引荐,结识了何将军,于是陪郑虔一起去游赏了何将军的山林。
他在诗中说:百顷水潭上清风送爽,夏日里的树木郁郁青青,让人感觉幽深清凉。树上结的果子,压低了枝叶,茂密的树叶间隐藏着黄莺的巢。
宴席上,厨师把新鲜的鲫鱼切成细丝,色泽洁白,如同银丝;用生长在碧绿山涧中的香芹做成汤羹,香气袭人。在清幽的环境中品尝着优雅的美食,不禁勾起了诗人非常美好的回忆。
他感慨地说:“翻疑舵楼底,晚饭越中行。”眼前的佳肴让他回想起二十几岁漫游吴越的时候,在大船舵楼中享用的晚餐,与其说杜甫想起的是当年的晚餐,不如说他此刻更怀念的是那段潇洒岁月。
在这次宴席当中,杜甫享用的是新鲜的鲫鱼脍和清香的芹菜羹。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食品,是用肉或是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食物。
而“碧涧羹”本是一道简单的芹菜羹,以清新的味道被人称赞,但是由于杜甫的咏写,后世文人墨客也反复提起,使它成为了一道非常有名的美食。
鱼脍在唐代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菜肴。在《酉阳杂俎》中就曾记载了一位姓南的孝廉,他制脍的手艺高超,“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意思是说他切下的鱼片薄如轻纱,轻轻地吹一口气,就能让鱼片飞起来。
李白游历山东的时候,有一位小吏专程带着美酒鲜鱼来拜访他,“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是这个厨师擦净几案挥刀制脍,红色的鱼肉如同花落,白色的像白雪纷飞,吃起来爽滑鲜甜。
佐食鱼脍的配料有很多,除了我们今天常配的芥末,还有在王昌龄诗中所说的“青鱼雪落鲙橙齑”,指的是用橙子来调和鱼脍,这让鱼片去腥的同时也增添了酸爽清新的口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鱼片已经不再是人们的主流饮食,不过,我国北方的满族、赫哲族的一些村落和南方许多地区仍然有吃生鱼片的习惯。
鱼脍的成色如何,一要看厨师的技艺是否高超,二要看制脍的鱼是否新鲜,刚从水里边钓上来的鱼是最鲜活的食材。
南宋画家李东创作的《雪江卖鱼图》,就描绘了雪后江边,一位老翁把刚捕到的鲜鱼卖给临河店家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欣赏一下。

▲《雪江卖鱼图》南宋 李东
绢本墨笔 23.6cm×2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面积的山峦,画家把山体淡淡隐去,和阴霾的天空融为一体,凸显出天色阴暗,以及山势的雄伟。

山脚下有一家临水而建的小店,店里的人伸手去接渔翁递过来的鲜鱼。只见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站在船头,一手扶着船桨,一手提着鲜鱼出售。

画家仅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生动的人物,虽然没有描绘表情,但是人物举止自然活泼,充满了生活情趣。

河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树木,画家用短直的笔画来描绘枝干,追求简朴素雅的意境。

河面上的水纹表现出水流的动势,近岸处土地平缓,连接两岸的是一座小桥,有位老翁正挑着担子,拄杖前行。

画家借地为雪,用留白来表现积雪,山巅、屋顶、地面上都覆盖着皑皑白雪。
全画笔法洗练,意境典雅,鲜活的人物刻画,营造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小小的尺幅之间,凝结着人们对生活的直接体验。

临水而居寻鱼鲜,傍山而住采山珍,不同的居住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饮食习惯,但是对美食的追求却是出奇的一致。莼羹鲈鱼承载着人们对故土的思念,鱼脍香羹留存了四季中鲜美的记忆。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