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甑饭: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2020/11/17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春笋又叫“竹笋”“竹肉”,是竹子在春天萌发的嫩芽。春笋味道鲜美,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欢。
据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资深的“春笋爱好者”。唐代都城长安竹子不多,鲜笋更是难得,因此春笋身价不菲。
但毎逢春笋上市,唐太宗总要召集群臣吃笋,称之为“笋宴”。他用笋来象征国家昌盛,同时隐喻大唐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吃笋也有一番研究,为此他特意写了一首《食笋》,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食笋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白居易曾经做过江州司马,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竹笋的生长。
于是,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在这里不仅大饱口福,还写下这首《食笋》诗。
诗的前两句先交代了春笋在这里不足为奇,数量极多。他说:这个州郡,是竹子的故乡,在山谷里长满了春笋。农夫们上山采摘满满一大筐春笋,抱到早市上去卖钱。
在唐代,都城长安属于北方,并不适宜竹笋生长,所以“物以稀为贵”。到了江州,可就不一样了,漫山遍野茂林修竹,春笋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所以,白居易接着说:“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因为竹笋太多,所以价格很低,两文钱就能买一大筐。这春笋买回家以后,诗人把它放到煮饭的锅里,跟米饭一起煮熟。“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有点像现在的蒸锅。
接着,白居易似乎是劝自己,又像是提醒久居长安的友人,说:京城洛阳的人,很难吃到这样的美味,现在碰上如此鲜嫩的春笋,别犹豫了,赶快多吃点,不然笋可就长大变成竹子,不能吃了。
俗话说,“清明一尺,谷雨一丈”。春笋长势迅猛,等春笋外层的笋箨,从深黑色渐渐变成绿色,味道就相去甚远了。
这几句写得非常口语化,读过之后,我们似乎能看到大快朵颐的白居易,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春笋甑饭,一边催着旁边的人也多吃点,“吃货”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捧腹。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被贬为江州司马。但他的性格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居易乐天”。
这样的开阔胸襟让他即使远谪他乡,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春笋,不仅实实在在地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美食;更像不被现实压垮的诗人一样,代表着希望,向上,以及层出不穷的力量。
中国人对笋的喜爱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在书法和绘画作品里也不乏体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两幅墨宝,分别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苦筍帖》和齐白石的作品《笋》。
▲《苦筍帖》唐 怀素
绢本 25.1cm×12cm
上海博物馆藏
▲《笋》近现代 齐白石
纸本水墨淡设色
32.5cm×33.5cm
北京画院藏
怀素自幼就出家为僧,他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
“诗仙”李白跟怀素意趣相投,曾在《草书歌行》诗里赞誉怀素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的这幅《苦筍帖》只有短短十四个字,内容为:“苦筍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这里的“筍”和我们常见的“竹笋”的“笋”相通。这帖子的意思是说,苦笋和茗茶这两种东西异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
《苦筍帖》的“字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几乎每个字的行笔都能放得开,但是在写末笔时,决不尽兴而止,而总是有节制地结束,并很快转入下一笔的起笔,又开放纵横了,就这样以字为节奏“始放末收”地循环着。
比如,从第一个字“苦”来看,第一笔和第二笔的大弧放得开,而临近结束的小弧却收紧了;当写第二字“筍”时又放开了,至“筍”中的“日”时却收紧了。《苦笋帖》的这个特点,在怀素的其他作品里并不多见,很有特点。
欣赏完书法,我们再来看看齐白石大师的丹青作品《笋》。这幅画收藏在北京画院,落款“白石”。整幅画风格极简,只有一棵鲜笋。
用齐白石自己的话说,自己是带有“蔬笋气”的,所以才能把最简单的蔬菜水果画得如此鲜活灵气。
这“蔬笋气”,正是来源于生活,常年沉淀在市井中所提炼出来的艺术能量。
白居易、怀素和齐白石,他们出生的年代虽然相距千年,但是他们的作品所传递出的扎根生活、朴实真诚的力量,却如此相近。这也许正是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被人们传颂多年的原因。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