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村暮景: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2020/12/20 18:05:00 东方卫视诗书画


说到《天净沙》,您一定会想起“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和马致远同时期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也写过一组以四季为主题的《天净沙》。
其中,描写冬日的部分,作者把目光锁定在黄昏郊外的孤村,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
天净沙·冬
(元)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作者白朴幼年不幸,在战乱中与父母离散,多亏元好问和他的父亲白华交好,救下了白朴姐弟,亲自抚养,视如己出。直到多年后,白朴才和父亲重逢。
这样的童年环境,让白朴形成了放浪形骸、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终身不愿入元朝为官。
他所见所感,也大多伤时感怀,苍凉深刻。从这首作品里,作者的风格我们可窥见一二。
这首曲词开头第一句,就用一声号角把人们带入苍凉的氛围。“画角”是指古代军中用来在早晨和傍晚报警的号角。
“谯门”是建有望楼的城门。古时候,为了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都会在城门上建造望楼。
从城门向城外望去,作者把视线转移到了黄昏的郊外。随着夜幕降临,一轮新月初升,月光洒在庭院里。
庭院外,山坡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山坡前溪水蜿蜒流淌。接着,作者随溪水的方向,看到了水边那座建有竹篱茅舍的孤村。村子里,淡淡地飘出了几缕炊烟,在草木衰败的冬夜暮霭里弥漫。
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引用的意象大多是冷冽清寒的新月、雪山、衰草、孤村等,把冬日的寂静肃杀描绘得字字入心。
不仅如此,在作品的最开始,他用“谯门画角”入题,把原本就寂寥冷落的气氛,推向一种悲凉清冷的境地。
描写冬日孤寂景象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作者用“鸟飞绝”“人踪灭”来形容那位蓑笠翁极致的孤独;而白朴的作品里,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任何人物,但是“淡烟”“衰草”“孤村”等意象一出,立刻就把人烟稀薄、环境萧条的景象表现得一览无余。
万物冬藏,百草枯黄,是冬日留给人们最普遍的印象。自然生灵大多是遵循着四季交替的规律,选择在春夏绽放光彩,而在冬季收敛锋芒。
所以,冬季并不只有悲凉肃杀,而是沉淀实力、厚积薄发,这样理解的话,冬日是否变得更有意义了呢。
白朴的作品,带我们欣赏了郊外静寂孤独的冬日景色。类似的景色,在绘画作品里,也有所体现。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宋代的《云关雪栈图》扇面,看看郊外山野暮雪中静寂辽远的景色。

▲《云关雪栈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25.2cm×2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关雪栈图》是一幅山野雪景画。画面里,可以看出雪后的天色尚未明朗,有一个村民正赶着牲口,走在山间的栈道上。

山腰上有几间茅屋,看起来有点像白朴曲词里的“孤村”。茅屋后的山路,蜿蜒曲折,直至山林深处,深远幽静。

画面里的树木运用中锋行笔,用笔坚挺稳健,树木的组合聚散疏密有致。山石用刚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墨干笔皴染。
山上的白雪用烘托法,林木、茅舍,寥寥几笔勾出,形象生动。全画用笔简劲,笔墨厚重,画风近李唐一路,却又具备自己的风格,堪称南宋山水画的精品之作。
《云关雪栈图》采用的是边角构图法,画的主体集中在下半幅,与上方的留白形成虚实对比,栈道是全画的主线,自右向左横穿画面。
栈道下方悬空,看起来好像是百丈悬崖,给平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惊险,使整个作品动静结合,令人称叹。

有一种说法很有趣,认为《云关雪栈图》是一幅“谍画”。所谓“谍画”,就是古代为战争或军事绘制的、具有特殊功用的画作。
山水类“谍画”,并不注重画风情韵,而注重精细写实,画面重点通常用来描绘完整的关隘、三岔要道等地形地貌。

这幅《云关雪栈图》的画面重心正是一个三岔路口,画家非常直观地画出了三条山道的位置关系,画里树木无一例外地向左侧倾斜,像是暗示左侧岔路的方向。
而画中出现的两人一畜,分别停留在右下角的主路和左侧的岔路上,人畜前进的方向从左侧岔路到右下角的主路,这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呢?
而且,一般出于保密的原因,“谍画”作者很少署名,而《云关雪栈图》的作者也不为人知。种种巧合,难怪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寒村暮景”在画家和文学家眼里的不同,无论是悲凉孤寂,还是烟火气息,都是来源于作者自身的体验。这也许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的最佳表达。




《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东方卫视诗书画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东方卫视诗书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