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医学的重灾区:保健品!今年过节绝不收
2019/1/30 8:13:26 学术经纬

    

     近些年来,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逐渐加强,年纪大的怕得老年病,不少年轻人也早早养生。然而,大量“伪医学”的治疗手段瞄准了这部分人群的预防和治疗需求,同时,在海量信息中,想要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可靠健康知识却不容易。

     不仅中国如此,在美国类似的境况也让医疗专业人群忧心忡忡。以阿兹海默病这样与老龄化有关、大众关注度高、但治疗手段有限的疾病为例,《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近日发文探讨了对医疗市场上良莠不齐的“伪医学”疗法的忧虑,以及建议的应对措施。

    

     图片来源:123RF

     保健品是伪医学最常见形式

     部分保健品常常借由大众关心的健康问题,以“支持治疗”或“辅助治疗”的名义而大力推广,虽然未必违法,但也往往缺乏可靠的疗效证据,更多的是将个例或个人说辞夸大为确凿的疗效,从而实现经济收益。

     对于阿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伪医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保健品推广,号称能够改善认知和大脑健康。在美国,类似的保健品随处可见,而且能够合法零售,通过纸媒、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渗透消费者市场,获取了大量利润。

     事实上,没有已知的保健品可以预防认知能力下降或痴呆症。而保健品通常无需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就可以上市。相反,有些保健品的不当服用还会带来潜在风险,比如维生素E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风的风险,高剂量过量服用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美国阿兹海默病协会强调了这些问题,并且指出,这类保健品推广大多是基于所谓的经验,而非科学证据,通常还价格不菲。

     伪医学疗法,“伪”在哪?

     这些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背后一般有一套看似复杂的支持理论。宣传材料中,滥用高深莫测的科学词汇是其一,另一种常见做法是放出乍看上去很“科学”,但本质上都经不起推敲的研究证据。另外,严谨的科学试验通常会讨论研究的局限性,指出试验结论有偏倚甚至有误的可能性,但在支持伪医学疗法的“研究证据”中,经常对产品功效言之凿凿。

     其次,一些产品或可能还会夸大一些科学上尚未证实的病因来进行营销。比如强化金属毒性、霉菌暴露、传染性原因等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说法,推广号称是静脉营养、个性化排毒、螯合疗法、抗生素或干细胞疗法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并没有明确的治疗机制,成本高,而且有潜在危害。

     “替代治疗”是绝症患者最后的安慰?也不是!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保健品或辅助治疗措施相对温和,至少为那些难以治愈的疾病患者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无论从道德上,医学上,还是经济上,这些“疗法”都是不利于患者及其家庭的。

     这种所谓的“希望”很难转而在临床研究或实践中得到验证。一方面,补充治疗或替代疗法即便有效,通常也只是辅助治疗,不太可能带来关键的治疗获益,这一点一旦被验证,无益于倡导这些疗法的人群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常规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告知受试者,任何实验性的干预措施都可能没有治疗效果,同时具有安全性风险,而伪医学疗法的从业人员则倾向于夸大疗效,与临床试验精神是相悖的。

    

     图片来源:pixabay

     抗击伪医学疗法,我们可以做什么?

     伪医学产品或治疗措施大行其道,专业医疗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哪些帮助?《JAMA》提供了以下沟通建议。

     患者相信这些伪医学治疗措施,根本原因还是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护理。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应当理解这一点,并将这种理解与共情传达给患者。

     不是简单的驳回伪医学疗法,而是从治疗的成本、风险等方面提供详细的科学解释。

     对伪医学疗法本身进行合适的评判。

     帮助患者区分、辨别研究数据和夸大的宣传说辞。

     让患者意识到这些疗法营销背后的经济利益。

     让患者了解保健品用于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并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认证。

     让患者明白,真正有效果的疗法都基本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

     即便对伪医学的见解不一致,仍然继续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科学与谣言的长期抗衡

     大量伪医学产品瞄准了阿兹海默病等老年疾病领域的患者家庭,破击这些谣言虽非一日之功,也需要政策推动及各界机构的合作。但这篇评论指出,从专业医务人员,以及能够接受科学教育的这部分患者开始,正是我们抵制伪医学疗法的起点。

     参考资料

     [1] Ties Boerma, et al., (2019). The Rise of Pseudomedicine for Dementia and Brain Health. JAMA,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8.2156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推荐阅读

     当医生妈妈得了癌症,会怎样和她的孩子谈论病情?

     BMJ:少吃炸鸡!10万人研究显示,爱吃油炸食品增加死亡风险

     JAMA:出血风险增加43%!阿司匹林安全性再遭16万人数据质疑

     抗氧化,防三高…喝茶真的有益健康?最新20项研究告诉你

     Nature:突破!科学家首次培养出完美人体血管,将改变糖尿病治疗

    

     点“好看”,分享医疗健康新动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术经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