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中的大讲究——“时机”
2023/1/10 15:27:32 首都健康科普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营造医院良好的科普氛围,同时选拔2022年各媒体科普节目展播人员、各级科普大赛参赛选手。院工会与宣传中心联合举办“智慧朝阳杯”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现推送其中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您是否曾在用药时拿不准该何时吃,从而选择一律饭后吃或者想起来就吃?其实对于服药时间在很早以前就有过研究,《神农本草经》中说:“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有些药物的作用会由于人体生理的周期性变化等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在正确的时间用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今天我们就以常用的一些药物为例,带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类别药物各自的“最佳时间”。

     1.胃肠药跟着三餐“走”:

     当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时,其疗效通常与进食有着很大关系。对于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甲氧氯普胺,由于通过增强胃肠蠕动来发挥作用,所以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恰好在进食时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制剂,在饭前服用可以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胃壁, 起到保护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的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应在空腹状态下服用,以避免胃内食物干扰药物吸收。

    

     图片/源自网络

     2.降糖药傍着用餐“行”:

     在诸多口服药物中,降糖药的安全性与服药时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最紧密的。其中刺激胰岛素分泌药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起效快,应该在餐前 10~20 分钟口服,服药后必吃饭,否则可能会有导致低血糖的危险。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对胃肠道有些许刺激,若可耐受,则可以饭前服用, 若不可耐受,则可在餐中或饭后即服。胰岛素增敏剂药物如罗格列酮降糖作用时间长,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可能持续24小时,因此,每天仅需服药1次,可在餐前或餐时服用。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只有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图片/源自网络

     3.降压药随着节律“动”:

     由于人体血压通常在上午6-8点及下午4-6点较高,凌晨2-3点较低,当服用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或缓、控释制剂时,应在早晨7~8点服用为宜, 如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如果是一天服用两次降压药,可以选择上午7点和下午2点服药。但不宜在晚上临睡前服用降压药, 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 致脑血栓形成。

     4.感冒药成分要看“清”:

     为了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很多西药感冒药中含有扑尔敏等抗过敏成分,服用后易嗜睡,所以应尽量选择在睡前服药,或者服药后不要进行驾驶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对于由纯中药成分组成的中药感冒药而言,就不会造成嗜睡症状,服用时间也没有限制。

     5.其他药特点有迹“循”:

     肠溶片类药物由于在胃液中不易崩解,只有在肠道中才会被吸收,所以一般要求空腹服药。维生素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因此饭后服用可缓慢通过肠道,吸收比较完全,从而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 因此临睡前服用钙剂可以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抗菌药物如头孢类等大多数受食物影响而吸收减慢,因此空腹服用利用度高。但有些人可能服用后出现恶心、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也可改为饭后服用, 减少胃肠道的刺激。也有个别的抗菌药物必须与食物同服,如伊曲康唑、酮康唑、甲硝唑等,以增加生物利用度。调血脂药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主要是阻碍肝内胆固醇的合成,而胆固醇大多是在夜间合成的,所以应在晚饭后30分钟服用。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及较好的降脂疗效,可在任意固定时间服用。抗抑郁药由于在清晨症状更明显,因此适宜在清晨服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片,布洛芬胶囊、美洛昔康片由于对胃肠有刺激,应在饭后服用。

    

     图片/源自网络

     6. 处方上这些注释要看“懂”

     需每日服用1次的药物应当坚持在每天的同一固定时间服用。说明书上标注的每日三次服药也并不是指三餐前后服药,而是应每8小时服用一次,这样才能得到比较稳定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药效。

     总而言之,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遵守医嘱按时规律服药,掌握好吃药的时机,是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的重要因素。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撰写:屈思凡、周虹审核:苏晔

    

     — 往期回顾 —

    

    

     扫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首都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