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吸药那么久,我却吸了个寂寞
2023/3/1 15:00:00 首都健康科普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营造医院良好的科普氛围,同时选拔2022年各媒体科普节目展播人员、各级科普大赛参赛选手。院工会与宣传中心联合举办“智慧朝阳杯”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现推送其中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吸药那么久,我却吸了个寂寞”患者王大妈的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大妈是一位哮喘患者,患病虽仅有1年,但哮喘急性发作却有3次了,而且每次都需住院治疗。待症状好转出院后,王大妈谨遵医嘱,每日均规律吸入控制药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起初症状也能控制,可是过不了3个月,还是会急性发作。如此频繁的哮喘急性发作,不仅让王大妈着急上火,就连医生也发愁不已。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医生说,我的吸入方法没有问题啊,难道还有其他的猫腻不成?”带着这样的疑惑,王大妈来到了我院药物咨询室。待王大妈亲自演示操作使用吸入装置后,药师发现王大妈吸入药物的步骤很规范,的确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采用的吸入技术上。

     人体呼吸道可分为大气道和小气道。研究表明,小气道是吸入药物最重要的作用部位。根据吸入疗法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只有吸入的药物为“细微颗粒”(直径介于2-5μm之间)时,才能让药物更多的进入小气道内沉积,保证吸入药物的疗效。吸入药物颗粒直径>5μm时,药物容易撞击在口咽部发生沉积,不易进入小气道;药物颗粒直径<2μm时,药物则容易随呼气排出体外。

     那么,如何确保吸入的药物颗粒在2~5μm之间呢?这就需要特殊吸入装置的帮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即是一种本身自带特殊吸入装置的药物。

    

     吸入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吸入装置内部阻力较大,吸药时,患者只有采用“快速且用力”的吸气技术(最小吸气流速需>30L/min,最佳吸气流速为60L/min,吸气持续时间为2-3 s),才能让吸入的气体在“双螺旋通道”内产生“湍流”,从而使药盒内的“大颗粒药粉”解聚打散为“细微颗粒”。但如果没有快速用力,则难以打散为“细微颗粒”。

     药师发现,王大妈采用的就是“深且缓慢”的吸气技术(吸气时未用力,吸气时间5-6 s),此种条件下的吸气力度不够,并不能满足吸气的流速要求,“大颗粒药粉”无法被充分打散为“细微颗粒”,时间长久,必然会导致吸入药物的疗效不佳,“哮喘急性发作”也就不可避免了。

     王大妈听后,知晓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药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使用“快速且用力”的吸气技术,并继续使用该吸入装置进行治疗,哮喘最终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至今已有1年多未再次急性发作了。

     当王大妈再次来到药物咨询室,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时,既高兴又感慨。她说:“我从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吸入器还有这么多讲究;也没想到自己吸药那么久,却吸了个寂寞啊”。

     参考文献: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04):241-253.

    

     图片/源自网络

     李广润 药事办

     扫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首都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