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这样做健康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机会……
2023/3/31 15:50:37 首都健康科普


图片/源自网络
国际糖尿病联盟刚刚发布了最新一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概览中指出,截止到2019年,在20岁到79岁的人群中,共有约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刻不容缓。
很多糖友认为,得了病也不耽搁吃,不耽搁喝,为啥医生三令五申要求血糖必须达标呢?常年的高血糖引发的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控制好血糖,治疗并发症,是保证生活自理的前提。
常见的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1、高渗性昏迷:糖尿病患者,要规律、规范用药,不宜随意停用或盲目更换治疗方案。
(1)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状态。
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等症状时,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及时化验血糖以及肝肾功能、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
(2)应激情况下如发生感染、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等,要加强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及时发现过高血糖,及早就医。
(3)糖尿病患者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病症以及出汗过多时,要保持适度饮水量,避免引起脱水,同时积极就诊,治疗引发上述症状的相关疾病。
(4)老年人由于机体对口渴的反应不敏感,要注意主动饮水,必要时可记录每日的出入量,便于进行调节,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者,进食时要防止食物误吸,卧床时注意适时翻身,避免发生褥疮。
2、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要严格、合理控制血糖。对于正在使用降糖药物者,不能随意减量或中断治疗,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要坚持应用胰岛素,不要随意减量、突然中断或盲目更换胰岛素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处于合理的控制状态。
(1)当伴有严重感染、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等应激状况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糖明显升高时,要及时就医;对原用口服降糖药物者,要暂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以防糖尿病酮症的发生,并对相关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2)病情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明显口渴、疲乏无力、多尿多饮、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剧烈腹痛等症状时,要警惕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应尽快到医院行血糖、尿酮体等检查,及时诊治。

图片/源自网络
为保持血糖平稳要做到
1、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药物服用时间、剂量、胰岛素的操作方法、药物存放等,确保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2、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依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不随意间断治疗,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状态。
3、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要适度、适量;依据自身病情、治疗情况、自身状况与运动、兴趣爱好,确定运动方式、频率、强度以及运动时机等,避免发生低血糖或其他意外情况。
4、在合并应激状况时,应每日监测血糖,观察病情变化,发现血糖过高,尤其血糖≥16、7mmol/L时要及时就诊。
5、要保持乐观、豁达心态,增强体质,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创伤,保持良好的睡眠。
6、通常情况下,每3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3-6月化验肝肾功、血脂等指标。
合理饮食
糖友都知道合理饮食对于控糖的重要性。
1、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的营养计划,控制总能量,尽量达到正常体重。
2、坚持平衡膳食:每天平衡选择主食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鱼虾类、牛奶大豆坚果类、油脂类。
3、主食要适量: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45%~60%,以米面和粗粮、淀粉豆类混合为主,避免食用单糖类,如糖果、炼乳、蜂蜜、甜饮料、蛋卷、加糖罐头、中西式甜点心等。
4、限制脂肪摄入:少食或不食鸡鸭皮、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蟹黄、虾卵、鱼卵、芝麻酱、汉堡。每周不超过50克的坚果类(如花生、瓜子、核桃等)。
5、遵医嘱,根据各自的肾功能情况,确定每天食入适量的优质蛋白食物。
6、清淡少盐:控制盐量6克/天,高血压患者3克/天,不食用咸菜、腌制食物、豆腐乳、芝麻酱等含盐高的食物。
7、烹调方法宜选用蒸、煮、炖、汆、拌,减少红烧、爆炒的方式,不宜煎炸,减少烹调用油。使用植物油,每天控制在30g(3小汤勺)以下。
8、合理安排餐次,规律一日三餐~五餐,定时定量。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如有个性化需求,建议您就诊咨询。)
扫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首都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