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肝病,竟然还能“伤筋动骨”?
2023/4/6 16:17:53 首都健康科普


图片/源自网络
简单介绍一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的根源在于骨骼钙、磷沉积异常,机体钙磷代谢受多方因素调控,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常见症状包括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脊柱变形、严重者出现身高缩短、驼背、骨折( 胸椎、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为常见部位)。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如果没有条件检查骨密度,那么3年内身高变矮3cm以上、发生驼背及脊柱变形、X光片透亮、或有其他骨质疏松典型临床表现合并一项以上危险因素都可以判定为骨质疏松。
研究数据表明,慢性肝脏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 9%-60%,其中, 肝硬化患者较健康成人更易合并骨代谢异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维生素D3对于骨骼的钙磷沉积至关重要,而维生素D3需要在肝细胞内代谢为活性形式,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D3代谢会相应受影响,继而发生钙吸收不良,最终发生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其中,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继发的骨质疏松最为常见。
慢性肝病患者是骨质疏松症的多发人群。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对预防骨质疏松型骨折的发生至关重要。
慢性肝病患者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日常生活中,建议调整生活方式,不要总关在屋子里,要多走向户外、接受充足的日光照射(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3活化),并摄入含钙丰富的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避免嗜烟、酗酒及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可使用适量多维生素或营养补充剂(包含钙、维生素D3等)。慢性肝病患者建议应用对肝肾功能副作用小的药物,具体情况可在就医时咨询医生。
注重早期发现,防患于未然。慢性肝病患者应将血钙、磷等纳入随访检查的必查项目:对于曾经发生脆性骨折、绝经后、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肝硬化、肝移植术前患者,均应检测骨密度,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而骨密度正常者应2-3年后复查;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应1年后复查。此外,使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慢乙肝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磷水平,避免因长期低磷造成骨钙磷沉积异常而发生骨质疏松。
确诊后积极治疗
如果确诊骨质疏松,此时最好到相应学科就医,咨询医生进一步诊治。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如有个性化需求,建议您就诊咨询。)
扫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首都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