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现实的实践中提高脉诊?
2019/2/16 4:29:00人人知医 人人自医

     点击蓝字关注

    学习,让改变发生!


     望闻问切,为什么会把切诊放在最后一门?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最难学,也因为一旦上手,距离真正的大医就非常的近。

     古人把脉象做了很具体的描述,但这个东西说实话,不是光描述,就能够让大家学会的。

     因此也有很多别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提高脉诊。

     首先来说,切诊里面是不是只有脉诊一项呢,非也。

     它还包括了触诊,触是什么意思?抚触,接触,按压,这样的状态。

     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脉诊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时去结合触诊,结合其他的诊法,来达到判断和坚持我们的诊断的一个方向,这是第一个。

     第二呢,从古至今,有舍证从脉之说,也有舍脉从证之别,一定要达到脉和证一致,什么叫脉和证一致呢?

    

     这是病人所描述他的临床症状,所有的这种核心的状态,他符合你脉象所能够理清的这样一个基本的状态。

     也就是说它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就说明我们这个脉和这个症候群是一致的,判断就不会有失误。下一步就是如何去用药的问题。

     第三点,对于脉诊来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实话,叫做此道无捷径,唯有勤来说。

     你只有反复的训练,静下心,忘我的,反复去练,才能够逐渐去提高。

     首先你得把这个烂熟于胸,怎么个烂熟于胸?

     就是他的描述,这个文字是怎么去描述的?他是怎么去记载的?他怎么样来形容这些脉象的所有变化的,你必须完全把这些东西熟记于胸。

     然后,再加上我们其他的推测,比如,一般我们说胖人多湿多气虚。这是一般的原则。

     那我们就首先来看看,这个一般的原则,针对这个人,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合理的?他的脉和他的证是否是相符的?

     如果能做到,我们说证据链相合的话,你无需犹豫,就可以大胆下出诊断。

     第二呢,在每一个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的结合,我们一定要体现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样一种状态才能真正作出一个明确、没有疏漏的诊断。

     而不是单纯的靠某一项就做出果决,这其实不是果决,叫武断,武断的诊断。这一定是错误的。

     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临床的症候群,它比较简单。比如说这个人就是个牙疼,就是左上牙的第二颗疼。

     那你还问拉的怎么样?吃的怎么样?喝的怎么样?睡的怎么样?这是什么话?这叫废话对吧,那就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要根据临床的情况来定,有独有的症候的,比如说心下满懑,按之剧痛,这两个症候群,那你就很明显不需要别的东西再作为旁证,直接可以下诊断开出处方。

     除此之外呢,我们一定要做到四诊合参,既要看他特有的症候,又要考虑到其鉴别诊断和证候的不同。

     这是把脉诊能更进一步提高的一种方式,通过其他三诊的综合资料来符合我们脉诊的诊断标准,进行一个复合式的提高。

    

     第三个,就是日常的苦功了。

     说实话不太容易,我在山上练脉诊就练了八年。

     整整八年,每天超过十个小时,那山上有那么多的人给你把脉吗?

     没有,怎么办?

     先练基础功,我们那基础功比较辛苦,前三年叫诊水之脉。

     拿一个大碗,碗的口径啊,跟个盆儿似的,然后要去盛满满的一碗山泉水。

     用你的左手把它拖起来,得拖平,拖不平水就洒了。

     这个时候剪三根大葱的葱管,选最中间那一部分,长短宽窄都差不多,基本上一致。

     一般是选一寸三分,大家知道为什么选一寸三分吗?

     我们的脉的长度就是一寸三分,当然这个寸是鲁班寸啊。

     把它剪好之后放在这碗水的上面,用右手的三根手指点它,一根手指一个葱管。

     达到什么程度就合格呢?

     轻触,这个葱管不扁的情况下要沉到碗底,但是水不能溢出来,这个葱管还不能扁。

     每天都这样练,我可能练了有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始终掌握不了这样的技巧。

     不是把水溢出来了,就是把葱管按扁了。要么就是一个下去了一个划走了。各种各样的事件频频发生。

     一直到快接近三年的时候才慢慢掌握了这样的技巧。

     但真正的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真的是随心所欲,放下去顺手一点它就落入水底,水也不溢出来,葱管也不扁。这就是基础工夫。

     接下来是找一块布,特别薄,这种叫丝,再找一块玉板,玉板上撒上什么呢?糜子。

     把糜子的皮去掉,洒在玉板上,把这块丝绸布盖上去,用三根手指按下去,用心去体验你每根手指下面有多少粒米。

     这是硬功夫,不是说你一下两下就能会的。

     我可以告诉各位诊脉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你一手下去能诊出一种脉象,这是正常的,两种脉象,说明你用心了。

     三种脉象,说明你下功夫了。四种脉象,基本可以做出疾病的单独性诊断了。

     到五种脉象,那么一般常见的脏腑,经络气血,一般常见的病你都能判断出来了。

     但是我们大医派的要求是每指下七脉出。就是说一个寸关尺,一个寸脉上你能看出他脉象的七种变化。这才是入门级别。

     以此类推,再往下走。你才能完整的判断出这个人的生病状态。

     这就是中医,因此不怕有难事,只怕你不用心。

     只要我们真正地去用心,完全用心去体会和体验,这些都不难。

     所以关于提高脉诊水平,第一多阅历,只有多诊脉你才能有鉴别心。

     第二多思考,只有反复去思考它们的区别和差别你才会有进步。

     第三一定要用心,只有用心的去做,这些事情才有意义。

     一旦准确了,命中了,不要过喜,不对了错了不要过忧。

     一个好医生一个好大夫一定是用无数的痛苦和无数的失败堆积起来的,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跟上一个好的老师,去学他的经验,去学古人先贤们传承的经验,就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能让我们这样的懊悔在人生的路程中少一些,但不可能彻底的避免。

    

     一起成长点击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人自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