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博弈:终极猜想
2019/10/19 7:00:00 幕僚说

     导语:中美贸易摩擦打打停停,但形势总体上持续升级。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不断扩大、税率不断提高,并且已经超出了贸易领域,升级至科技战、金融战、地缘政治战、舆论战等全方位博弈。

     本文全面展示美国从各领域对中国发起的战略遏制,结合历史和国际经验,推演中美博弈的大结局。

     文:恒大研究院任泽平 罗志恒 贺晨 马图南

     一、中美博弈的六大角斗场:贸易、金融、科技、地缘、规则、舆论。

     1、贸易战:

     在经贸领域,美对华加征关税规模不断扩大、税率不断提高,签署美加墨自贸协议设置“毒丸条款”针对中国。

     美对华2500和3000亿美元商品分别加征30%和15%的关税,基本实现了美对华进口商品的全覆盖。

     美对华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出口以及对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贸易战两败俱伤,美国出口部门也受重创,并且居民为高价进口商品买单),1-8月中国出口增速0.4%,全年大概率负增长;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增速-8.9%,较2018年下降20.2个百分点。

     影响出口部门就业、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预期,加速订单和产业链转移。中国贸易伙伴结构发生变化,美国已退居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次于欧盟和东盟。

     2、金融战:

     在金融领域,美国发起对中资银行的调查,同时在人民币市场化贬值、中国并不符合美国“汇率操纵国”认定标准的前提下,强行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

     美国可能在攻击金融制度、制裁金融主体和攻击金融工具(资产)三大层次等方面打压中国,具体包括九大手段

     6月美国法院裁定中国三家大型银行蔑视法庭,8月美国财政部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意图提高施压筹码,为创设更多制裁中国的政策工具提供依据。

     3、科技战:

     在科技领域,美国采取六大手段围堵中国高科技行业发展,禁售、打压华为更彰显遏制中国高科技意图。美国长期以来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对华高科技贸易逆差占美对华贸易逆差总额的三分之一。

     2018年以来,美国已采取六大手段打压中国高科技: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投资、封锁市场、切断供应链、修法撤销对华知识产权保护、干扰正常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打压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试图将中国排除在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之外,“科技脱钩”

     4、地缘政治领域:

     美国对中国开展了三个层面的打压:

     1)插手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事务挑战主权及领土完整;

     2)制裁对华相对友好的国家,间接挑战中国海外经济和政治利益;

     3)削弱并污名化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一是直接挑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是美国利用其国际地位和实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重要机构。NED官网显示1997年至今,NED累计资助香港的反华组织约495万美元,培养反对派和激进“民主”人士。

     2018年NED累计向3个与新疆相关的分裂组织资助66.9万美元,支持分裂活动。事实上,由于大量此类资助并不会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因此美国实际支持金额将显著高于已披露金额。美国副总统彭斯表示,要将中美经贸谈判进展和香港问题挂钩。

     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美国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阻挠两岸和平统一,美国2018年3月通过了《台湾旅行法》,规定美国的政策应当允许美方所有层级的官员访问台湾,允许台湾高阶官员在“受尊敬的条件”下来到美国。近年来通过了《2018台湾国防评估委员会法案》《2018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等法案支持对台军售,并让美舰继续通过台湾海峡。

     二是制裁对华相对友好及有战略利益的国家,如委内瑞拉、伊朗等。委内瑞拉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直接投资目的国, 1998年-2012年,中国对委的外贸总金额占对拉丁美洲的比重从2%上升至9%;委内瑞拉对华出口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5%;2012年,中国对委内瑞拉的直接投资达26.5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拉丁美洲直接投资的32%;截至2017年底存量达32亿美元。由于委查韦斯、马杜罗政府对华相对友好,美对委发起制裁并支持反对派政府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政治利益。

     截至2017年,中国在伊朗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6.2亿美元,在西亚地区仅次于阿联酋的53.7亿美元和以色列的41.4亿美元;伊朗对华出口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8%左右,伊政府对华相对友好。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导致中国企业昆仑银行、中兴通讯等受到明显冲击。

     三是削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近年来在多个场合诋毁“一带一路”倡议,称其为对沿线国家的“债务陷阱” ,然而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债务问题上通常是在友好协商后采用展期或免除债务的方式,中国通过收回抵押资产方式的仅占全部已披露金额的约2.6%。

     5、规则战:

     在国际组织与规则领域,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地位等,单方面施压WTO修改国际规则,在其现实利益被触犯时,甚至打破其自身建立的体系。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现实主义,规则体系的建立与推翻服务于其现实利益,如美国于1944年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在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各国纷纷要求兑换黄金影响到美国经济金融稳定时,美国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平时满口公平自由以全球道德标杆自居、关键时候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出尔反尔。

     近年美国挑战自身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通过阻挠上诉法官上任、以将WTO争端解决机制陷入瘫痪为威胁,施压WTO修改发展中国家认定标准、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要求改变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6、舆论战:

     在国际舆论领域,美国基本把控传统媒体、新兴社交媒体舆论,联合盟友共同诋毁中国国际形象。全球前十大传媒集团中有7家为美国公司,美国由此把控全球大部分英文媒体,主流媒体在报导时经常选择性偏向美国利益,并不断引导抹黑中国形象。

     传统媒体方面,采用双重标准区别对待美国盟友与非盟友。如经常购买美国武器的君主制国家沙特阿拉伯的王储因轻微改善女性权利而被西方媒体称为“民主先锋”,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沿边国家发展被形容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债务陷阱外交”。新兴社交媒体方面,推特、FaceBook均删除为中国发声的账户和内容。

     2019年8月美国社交媒体推特公司删除936个中国账户、封停20万个中国用户账号,理由是“散播假新闻,诋毁中国香港示威活动”,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也以同样理由,宣布关闭7个页面、3个群组和5个账号。

     但妖魔化中国的谣言信息、极端分裂分子的账户依然在推特和FaceBook大行其道。美国还联合盟友,于G7会议联合施压中国,意图使中国处于国际舆论的被动地位。

     二、终极猜想: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中美大博弈最终无非四大结局。

     1、中国被遏制,美国维持世界霸权,如同美日贸易战。

     这种情景只可能出现在中国应对错误的情况,比如改革开放倒退,重回闭关锁国,采取大水漫灌应对经济下行。当前中国正加快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三大攻坚战,风险在逐步释放,且中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不是日美间的附属关系,因此第一种结局不太可能出现,但也要警惕日益抬头的极左思潮。

     2、中美脱钩,形成两大对立阵营,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同美苏对峙。

     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美国难以通过冷战拖垮中国,只会两败俱伤。

     第一,中国经济实力相对强于苏联、产业链更完善。中国GDP已相当于美国的66%,且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

     第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优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且不断开放。

     第三,中国不断融入全球,打破基于比较优势的价值链分工只会降低生产效率和推升生产成本,中美的经贸关联度远高于美苏,脱钩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3、中美合作共治,形成以中美为核心的G2集团,如同德法推动欧洲一体化。

     以德法为主导推动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倡导合作共治,将国家内嵌在更大的经济、政治和安全体系中,能够使得两国保持整体的均势与平衡。

     二战后为了避免“邻国崛起的噩梦”,欧洲各国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决定携手推进一体化进程,从贸易一体化到货币同盟,通过合作共治加强欧洲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基于规则的谈判磋商来解决欧洲经济的发展问题,使得欧洲享受了7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未来可能走向政治同盟。

     中美可参照基辛格的“均势”思想,在均势体系中尽可能多地寻求中国与美国的共同利益。“尽可能从多方面建立亲密的国际关系,建立重迭的联盟体系,并运用影响力缓和交锋双方的要求,以前述手段防范反对均势的挑战”。

     未来可通过中美共治,形成以中美为核心的全球共治,通过吸纳核心成员国扩大中美共治影响力,成员国间通过定期投票推出轮值主导国,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当前中美GDP占全球40%,中美人口占全球25%,中美可通过合作共赢,建立以中美为核心的G2集团,通过基于规则的谈判和磋商来解决问题。

     我们同时还建议中方摆脱被动接招应对,主动提出与美方积极推动建立基于“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中美自贸区。

     一方面,中美自贸区能实现中美互利共惠。自由贸易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发挥中美两国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实现双赢,而且自由贸易天然有利于制造业大国,这在欧元区、各自贸区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均表现明显,中国是过去40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德国是欧盟的最大受益者。

     从理论上也成立,中国劳动要素成本整体低于美国而且制造业产业链更完整,中美自贸区能够实现双赢,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发展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因此,建立中美自贸区将有助于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化干戈为玉帛。继中国20世纪80年代设立特区、2001年加入WTO之后,建立中美自贸区将开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助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另一方面,中国主动提出自贸区理念,能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优势。中方应该高调宣传愿与美方共建自贸区的意愿,让美方回到谈判轨道上,美方也应该受规则制约。

     此外,中国还应积极联合东盟、拉丁美洲美、非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欧盟、日韩积极开展双边合作和自贸区谈判,寻求WTO等国际协调机制,避免贸易摩擦升级扩大。

     4、中国崛起,美国衰落,如历史上大部分的霸权国家与新兴崛起大国。

     只要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的伟大复兴。

     中美贸易摩擦无异于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大学教育、军事实力等领域与美国的巨大差距;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减少投资限制、降低关税、保护产权、国企改革等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同时,我们也要清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新一轮改革开放将释放巨大红利,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近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距离发达国家仍有20个百分点的空间,潜力巨大;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人,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人,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释放巨大活力。

     三、结论

     中国应尽量避免中美关系走向第一种和第二种结局,而尽量将中美关系向中美共治、中国崛起的第三、四种结局努力。

     美国绝不会拱手将世界霸权的主导权主动让出与中国共治或接受中国崛起、美国衰落,因此中美大博弈仍将具有长期性和全面性。

     只有中国在长期的正确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在中美双方都认识到斗争只会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美国才可能不得不接受中美共治、中国复兴的事实。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是赤裸裸的实力竞赛,是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文明的冲突、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都是幌子,国家治理模式、意识形态、地理位置、思想文化等因素均服务于大国博弈。

     历史是有规律的,凡是不断吸收外部文明成果、不断学习进步的民族,就会不断壮大。凡是故步自封、自以为是、阻碍时代潮流的国家,不管多强大,都必将走向衰败。

     美国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而在于自身,其应重点关注如何解决民粹主义、过度消费模式、贫富差距太大、美元特里芬难题等。当年美日贸易战,美国不是赢在遏制日本崛起,而是里根供给侧改革的成功。

     中国真正的问题也不是美国,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建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我们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自然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历史和人民最终会给出最公平的答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幕僚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