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看病为什么还要“托人”?
2018/1/19 扁鹊平台

    

     一篇“托人看病要注意的那些基本礼仪”在公众号朋友圈“刷屏”并引发热议。大家会问,生病了,去医院看病本是人之常情,为什么病了还要“托人”?

    

     我们不说“看病”,先从“托人”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说起:

     一、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人情”是指人们在处理包括与亲戚、朋友及其他熟人之间关系时所持的情感倾向以及为这种情感倾向所支配的行为方式。

     “人情”是一个中性词,并无善恶,与公正没有天然冲突,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传统儒家文化之下的“人情”因素在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到曾国藩利用宗法、血缘、人缘来组建“湘军”...,这种“人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被民众普遍接受,存在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形成了国人固有的民族特质。

     人情社会中离开人情关系办事,可能会举步维艰,紧抓人情、人脉关系的关键点,才能事半功倍。

    

     资源稀缺势必引发“人情”、“关系”发挥作用。“看病托人”说明看病这件事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了。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有多稀缺:

     二、医疗水平落差过大、优质医疗资源稀缺: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中国一共有13,069家综合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972家,有执业(助理)医师3,039,135名。在中国每1000人有2.22名执业(助理)医师(其中城市3.72,农村1.55)。

     北京每1000人有3.9名执业(助理)医师。我们来看看国外情况,阿根廷是每1000人拥有6.1名医生,古巴是6.7名医生,意大利是4.2名医生,俄罗斯6.1名医生,美国则是2.4名医生。

     有人会问,中国跟美国差距不大吗?要知道美国城市与从村没有这么大的差异,中国可是3.72与1.55的差距。而且别忘了,全中国的人民有病了都想往北上广跑。2014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北京日均外地患者量70万,一年下来1.7亿,北京每1000人有3.9名医生,如果把全中国来北京就医的人全算上,不知这个数字要稀释到多少了?!

    

     看到这些数据终于明白,看病是稀缺资源了吧?那到大城市、看大牛医生那就更是稀缺中的稀缺了!

     一旦稀缺就会势必出现“托人”的现象了,而且极为普遍。

     这里也透视出另一个现象就是基层医疗水平的落差,无论设备、检查手段、医务人员素质、医疗服务水平等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大基层医疗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任重道远。

     三、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提升,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更为强烈,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为旺盛:

     从人们涌入大城市大医院找大专家就诊,就能看出,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的确,在大医院就诊,设备、检查手段、医疗服务水平都先进、医务人员素质更高,患者的信心会更强,为了这些,费了九牛二虎的气力、拐上十八道湾去求人也值得了!

     据统计,患者就医要经过2.7次才能找对医院和医生,2.7次意味着什么,可能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有时生命赛不过这几个月!

    

     毕竟求了人,可以在专业的指导下减少时间的浪费。

     这里有个我的亲身经历,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告知是严重的风湿免疫疾病,而且危及生命,患者全家吓坏了,居然叫了“120”从千里之外狂奔到北京就医。

     幸运的是患者看上了这个病全国最牛的专家,病人是躺在平车上由7位家属陪同坐着救护车来的。可是,专家看完病人说这根本不是风湿免疫的问题,是骨科问题,而且如果不及时救治有瘫痪风险,患者家属全然不知所措了。

     这家医院的骨科在几公里外的另一个院区,我指导家属先不要搬动患者,先派代表去另一个院区挂骨科号,我特意叮嘱不一定非是专家号,任何一位骨科医生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很幸运号挂上了,患者下午就看了骨科,当天就把病看完,问题也得到解决,全家人也都松了口气。先不说节约了时间从而节省了病人与家属的食宿花费,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指导下减少了患者的搬动的二次损伤,最关键的是以最快速度解决了问题,患者及全家都讨了一个安心。

     相信这样的“托人”,一定是患者最想要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行业里出现了“专业陪诊”、“高端医疗”等服务模式的原因。需求带动市场!

    

     四、经济杠杆未发挥撬动作用、政策没有配套支持:

     分级诊疗是个非常好的理念,但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杠杆和政策配套支持,一切都是空谈。

    

     北京某顶级医院有个数据报告显示:到该医院就诊的某省患者量明显小于其他省份,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该省的出省医保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省份,正是医保这个杠杆发挥了作用。想当年“赤脚医生”的时代,公费医疗与分级诊疗有机结合,良好的保证了分级转诊的有效实施。

     这点提示要深入研究医保如何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商保如何深度参与的问题。

    

     而政策配套支持就是更需要加大力度。任何一个政策在推行中不能任由其变了轨迹、而无人问津。

     原本“医联体医院”是为了解决大医院与小医院的医疗落差,但却变成大医院跑马圈地,没有实在作为的土壤。

     “双向转诊”是为了让疑难杂症转到大医院,把稳定的、慢性病的患者转回给小医院,但最后谁都不愿意把患者转出去。“双向”又变成了“单向”。

     ……

    

     五、基层医疗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患者没有构建信心:

     刚才提到了基层医疗的落差问题,但这里也要说句公道话,就是目前这个落差已经逐渐缩小,尤其是很多基层医院的慢病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大医院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因为慢病管理是基层医疗的重要工作职能,而大医院还是以疑难杂症的救治为主。所以提醒患者的是小病、慢性病是可以安心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千万别为了一个小感冒跑大三甲了。

    

     但基层医疗机构必须面对这种现状,充分发挥出“防、治、保、康、继、教”的功能,完善“慢病管理”,建立完善、真实的“患者档案”,不要只为“签约”而“签约”,能真正成为患者的“首诊医生”和“家庭医生”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家庭签约”原本是为了让社区医生与患者深度绑定,但患者有了病还往大医院跑,这说明患者没有建立对基层医疗的信心,同时也说明基层医疗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我访谈过多位很有远见卓识的社区医院院长,他们很早就在布局患者信任体系的构建。

     信任是医疗的基础。得患者信任者得天下!

    

     六、整个社会对医学的本质没有深入理解:

     美国医生特鲁多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道出了医学的精髓,医学是富含人文精神的科学。剥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

    

     “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医学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位患者。患者不能盲目信任医学可以“无所不能”。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却忽略了医学的人文性。

     给患者以帮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治愈”。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这会使患者的医治过程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

    

     而在大医院,患者只能分秒必争地“享受”医生的有限几分钟时间,怎么可能得到充分的“帮助”与“安慰”呢?作为医生半天门诊数十位患者,基本不能喝水、上洗手间,连多说一句话、抬一下眼皮都要计算时间,这样怎么可能有人文精神呢?!这样也自然导致患者到大医院就诊,只是追求所谓“医学的精湛”对其他所求甚少。

    

     基层医院有充分的时间、经历、与经验扮演“帮助”与“安慰”的角色,但由于“演技尚不纯熟、表演有些漫不经心”,加之没有信任作为基础,使得患者并不买账。

     所有这些导致患者仍然义无反顾的跑大医院、找大专家,不惜搜索出十八代亲戚朋友、转出十八道湾也要托人看病。同时也弄得我们的医务人员被三亲四戚纠结得苦不堪言。

     试想有一天理性文化、医疗水平、政策配套、社会保障、医患信任、治疗理念、…都完备时,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这种“托人看病”的现象。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扁鹊平台: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码进入“我的-内容分享”

     更多创业项目请扫码进入“我的-创业项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扁鹊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