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扛不住了!美芯巨头集体“暴雷”,外媒抱怨:中国不愿进口芯片
2023/3/17 11:13:04 时尚阳光萱萱

     去年8月,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决定“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结果美芯巨头英特尔却抢先中招。

     外媒报道,近日清点完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后,英特尔交出了一份“灾难级”财报。众所周知,英特尔是老牌芯片巨头,在1971年推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枚通用芯片4004,改变了整个世界,堪称半导体领域的“东方不败”。作为世界500强榜单“常青树”,英特尔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可谓是“灾难级”。

    

     根据深夜公开的财报:2022年第四季度,美芯巨头英特尔营收140亿美元,创下2016年以来最低季度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2%,而更糟糕的是,同期净利润滑至46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114%。对于志在“掏空”台积电的英特尔来说,这属实是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

     与此同时,从2022全年来看,英特尔营收631亿美元,同比下降20%;全年净利润为80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足足60%。显然,任正非一语成谶,英特尔抢先成为市场“中招者”。不过,在这场芯片“寒冬”中,英特尔并非孤独者,包括AMD、英伟达、高通在内的超级巨头,都遭遇了超出预期的大幅下跌。

    

     事实上,英特尔们的“灾难级”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在此之前,老美针对大陆颁布多轮芯片限制法令,试图效仿三体人锁死大陆芯片技术,甚至还要求三星、台积电、ASML“追随”。对此,外媒不无担心地表示,这样做短期内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国大陆这个世界级芯片消费大市场。

     然而,口罩事件加速了老美“噩梦”的提前上演。因为疫情,全球半导体需求空前疲软,一夜步入“寒冬”。过去靠技术、专利垄断从大陆赚得盆满钵满的英特尔们,这次却失去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来托底,因此英特尔、AMD等美芯巨头业绩暴雷,交出“灾难级”财报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华为教父”任正非早已预知到了这一幕:早晚有一天,美国会求着我们买芯片,到时不是他们不卖,而是我们不买了。目前看来,现实正朝任正非所预想的发展:荷兰ASML因光刻机和老美杠上;高通宣布今年芯片继续降价;华为攻克量子芯片技术,望摆脱光刻机依赖;长电科技为国外客户成功量产4纳米小芯片……

    

     与此同时,重回中国籍的港岛商人李嘉诚,也加入了振兴国产芯片核心技术的行列。媒体报道,因平日靠竹宏康纯前瞻科技续命,95岁高龄李嘉诚被外界诟病“惜命怕死”,但自从放弃加拿大国籍后,他还是靠行动一点点赢回了口碑,而投资半导体就是其中的关键拼图。

     媒体报道,去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向一家耐能的半导体初创公司,投资了4800万美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正是“铁娘子”董明珠最初发掘了耐能,“无论在美国做得多好,都是在给别国贡献核心技术,你来中国,我可以帮你。”董明珠说话算话,目前耐能正在给格力提供芯片,而目前后者估值已达到55亿。在业内看来,掌握核心技术,又具有民族情怀,显然打动了李嘉诚的钱包。

    

     事实上,早前类似骚操作就已让李嘉诚尝到过甜头,比如他亲自站台背书的“竹宏康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第一批老了的富豪,李超人对生命质量极为看重,甚至不远万里赴美考察这项尚在哈佛实验室中的科技,据说科学家发现后者可通过激活线粒体,修复受损DNA,让机体重返年轻。

     在亲自充当“小白鼠”后,李嘉诚毫不犹豫拿出了2000万美元入股,代表国人抢先布局了这一赛道。显然,超人的“小白鼠”没有白当,随后几年,上述科技走红猫、亰跨境平台并席卷国内顶配富豪圈,成为市场规模高达百亿的“超级风口”。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仅此一项就赚了数十亿真金白银,为其后来投资半导体提供了灵感。

    

     截止到目前,95岁李嘉诚已经向耐能注资了三轮,无疑是看中了背后蕴藏着巨大机会的国产替代浪潮。事实也证明超人眼光不虚:过去一年里,国产芯片取得了爆发式突破,单是芯片日产量都达到了10亿枚;与此同时,我们进口的老美、韩国芯片大幅减少,相当于每天砍单2亿枚。不可否认,这是中国芯片技术的全新起点,对此美媒抱怨,“我们封锁了个寂寞”。

    

     相比大陆蒸蒸日上的半导体“国产替代”浪潮,属于“中招者”英特尔的噩梦,似乎还远未结束。外媒预测,2023年PC出货量将持续衰退,恐怕到2024年才有望恢复成长,而PC业务占英特尔整体营收超过5成,这无疑是“灾难级”的前景。而此时,呼吁中国“接盘”的外媒和公知力量,又开始在网络活跃起来。

     然而,老美不是三体人,我们也不是软柿子,芯片的未来谁主沉浮,恐怕早已命中注定,对此你怎么看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时尚阳光萱萱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