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ther ︱《城堡》— 可望而不可即的所在
2022/8/22 12:09:25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Together?一个可思、有悟,且有为的交流与分享平台美好与同行一直在这里
《城堡》—可望而不可即的所在
文|张依平, 硕士研究生(2022级)哈尔滨医科大学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
卡夫卡,《城堡》的作者。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那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并拿到博士学位。毕业之后进入保险公司,成为一名小职员。1924年,因肺痨离世,年仅41岁。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创造了许多作品,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计》,《在流放地》等数十篇短篇小说。还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这三部均为未完成之作。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一战前后。从各个角度来看,卡夫卡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新秩序不断建立,而旧社会秩序也正处于土崩瓦解、无法维持的时代。在这样时代背景下,迷惘,孤独,恐惧,成为了卡夫卡创作的主题。
卡夫卡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自传色彩,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与本人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和困境,因此了解卡夫卡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一步。
卡夫卡有一个暴君式的父亲,既受人尊敬又令人恐惧,他一生都活在这种父亲的阴影之中,这一点在卡夫卡的作品《判决》,《变形记》,《城堡》等有所体现。在父亲的威权之下,卡夫卡也变得敏感而自卑,这种自卑直接表现在他对婚姻的态度之上,他对婚姻十分恐惧,三次订婚又三次悔婚,他终身未娶。
《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也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城堡》包含有大量隐喻和象征。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行动都超出我们的认知,呈现出很强的荒谬性,但在这种荒谬之中恰恰揭示出某种模糊的特性,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由此可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非常大量的寓意。

故事和隐喻主人公k来到城堡,据说是受到城堡的聘请,请他来这个村庄作土地测量员,但是村长和村里人告诉他,他们不需要土地测量员,也不需要这个职位,于是k就要去努力证明他的确是由城堡聘请而来,但问题就在于他用尽一切办法却始终没能进入城堡,甚至连城堡总管都没有见到过。卡夫卡这本小说并没有写完,根据他生前对他的好朋友马克斯布洛德的表述,这个小说他原来想过一个结局,这个结局是这样的:K到最后精疲力尽,生了一场大病,躺在病床上,临终的时候,终于收到了城堡的来信,城堡的来信告诉他说,你没有合法居留在这个村庄的权利,但是我们仍然允许你在这里生活跟工作,然后他就死了。
《城堡》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是描述了一个人用尽全力地去进行身份证明,想要进入城堡但却最终徒劳的故事。但反过来,这个故事又让人思考到,一个人的身份受制于谁?而缺失是否又是剥夺的同义呢?
《城堡》充满了各种隐喻,就像是一座迷宫,它描述了一个好与坏中间的灰色地带,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仅关于城堡的隐喻不同的流派就有不同的解释:绝对权力的象征、父亲权力的象征、现代人生存的状态和迷惘的命运……
对城堡这部作品的分析有很多,而将城堡作为一种“困境”的隐喻也是一个理解的方向。在信仰缺失、价值失序的剧变时代,现实和精神危机,使得个体面临着自我证明和价值追寻的切实困境。

对性的欲望与厌恶《城堡》中仅有的两段关于性爱的描写是发生在主人公k与酒馆的女仆弗丽达之间。可以从这两段的描写和表达方式中看出卡夫卡在“性”方面表达的复杂态度。
k与弗丽达发生性关系是在一个非常脏乱的环境,“躺在一摊摊啤酒和地面上的脏物中”,多么奇怪的描述,这就是他对于性的感受,在体会到快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脏污,在需要保持清醒的时候受又到欲望的引诱。于是,最终在这种陌生的荒谬的诱惑下继续向前走,越陷越深。如果说第一次是充满激情的,那么在第二次的时候,这种“燃烧”和“迷失”的状态就已经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甚至是一筹莫展和失望。“不像头天晚上那么投入”是他对这次性爱的判断,和第一次的激情与迷乱相比似乎缺失了什么,他们在彼此身上寻找这种缺失的东西,却什么都没找到,最终只感受到失望与疲惫。矛盾之处就在于,对于k或者说对于卡夫卡而言,没有责任的性是快感、恐惧和自厌的共存体。
根据卡夫卡的日记以及他的好友布洛德的记录,他经常会与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但与此同时,他又觉得自己肮脏,无下限的肮脏。身体与精神的对抗让他对性似乎有着一种自虐式的追求,使自己的身体行“肮脏事”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惩罚。对于性,卡夫卡似乎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望和必然承受的痛苦。正如他笔下的人物一样,不可避免地或主动或被动地受到性的引诱,最后也因此承担了应有的后果。

对婚姻的向往与恐惧在《城堡》这部小说里,k为了见到城堡的总管克拉姆,他勾搭上了克拉姆的情人弗丽达,并且与她订婚,订婚后k为了这段婚姻妥协了很多,他希望这段婚姻能使他见到克拉姆,从而证明他的身份,并且对后来的婚姻生活是抱有良好的期待。但最后这段婚姻因为各种原因走向崩溃,未婚妻对他的漠不关心进行了控诉,更对他对其他女性抱有性幻想无法忍受……,在此之后故事急转直下,k的处境愈发艰难,总之婚姻能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也没能实现,反而把k的生活推向了更低处。
这种婚姻的必然崩溃的想象正好体现了卡夫卡对于婚姻的恐惧。
他三次订婚又三次悔婚,他向往婚姻同时他又十分恐惧。这种矛盾性一方面出于他对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悲观的想象,在这种悲观之中又体现着他非常不自信的一面。卡夫卡在寄给他未婚妻的信中经常把自己比喻为一个将死之人,躺在肮脏的床上接受死亡天使的拜访,他总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得到情人的感情与爱,在亲密关系中总有不安全感和自我贬低的意识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极度恐惧婚姻生活会破坏掉他的孤独的状态,使得他无法写作。对于卡夫卡来说这无疑比死去还要可怕。他期待婚姻和爱能赋予他的存在以更多的抵抗能力,但又同时担忧婚姻会毁掉他,这种矛盾与恐惧也直接表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结语卡夫卡和他笔下的人物一生都在追寻和证明一些事物的意义,包括性,婚姻,自我存在等,但故事的结局都以失败告终。正如《城堡》里的k 最终也没能进入城堡,没能见到城堡的总管克拉姆,没能证明自己土地测量员的身份,最终都没能与村庄里的任何人建立关系。未婚妻出轨了他的助手,村子里的人都视他为异类,原因就在于人们视城堡为神圣的存在,而k没能得到城堡的承认。
卡夫卡通过这种荒诞的,夸张的,超现实的方式描绘出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即便在21世纪的时代,在隐约之中依然发现这些问题是那么让人熟悉,或又是人生就是那一堵墙……




电邮:
reallove_999@aliyun.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