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ther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存在主义
2022/8/27 17:21:26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Together?一个可思、有悟,且有为的交流与分享平台美好与同行一直在这里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存在主义

     文|满莉辉, 硕士研究生(2022级)哈尔滨医科大学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

     倘若人丧失了此前他赖以生存的锚链,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尼采

     故事发生在大核战之后,地球上漫布着具有放射性的微尘,荒凉寂寥、阴冷苍白,这是一个不再适合人类生活的世界。许多人选择移民去其他星球,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去外星球,就为每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的外形同人类几乎没有区别,却要无条件遵从人类的指令,为人类提供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地逃回地球。主人公里克是一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这次追捕行动中,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阴谋、杀戮、性、爱情……短短的二十多个小时里,他对于仿生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作者用这个复杂却又简明的故事,探讨了一个人生的终极哲学——我们,究竟如何存在?

    

     “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创造他自己。”

     阅读过《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之后,想必所有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该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仿生人呢?若将他们看成是人类,这一点当然有理可循,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具有求生欲,能够感受孤独,也能创造艺术;若将它们看成机器,理由自然也很充分,它们毫无同理心,无法理解感情,显得无情且冷漠。通常情况下,主人公的决策与感受,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读者的决策与感受,然而,即便到了故事的最后,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将这个问题,慷慨地拋给了所有读者。在对于存在与本质的优先性的问题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表现出了极强的思辨性。

     有一句话曾被无数网民滥用——“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变成了为现实中性骚扰事件过错方开脱的“金句”,在这个逻辑上,更是衍生出了另一个经典老梗——“抛去事实不谈,难道受害者就没有一点错吗?”在诸如其它牵涉性别议题的社会事件新闻下,都能看到类似言论,观点碰撞发酵,最终又为“性别对立”平添一把柴火。诚然,这种断章取义的“引用”是一种完全的误用,但还是有人会被唬住,若想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保持有限的清醒,其一,在于个人独特视角的塑造,其二,在于为这个视角增加思辨性。

     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社会事件,就是既有的“存在”,而我们对此事所下的定义,就是我们创造出的“本质”。存在主义学家萨特认为,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具体状况、具体行动的总和。我们的社会本质,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我们对以上社会事件所做出的所有反应,都会成为我们“本质”中的一部分,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我”。因此,保持清醒,谨言慎行,变得尤为重要。

    

     向死而生“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临的未来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人们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们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

     书中的仿生人,明知自己的寿命只有四年,却还是甘愿冒着被杀的风险逃回地球。他们伪装成人类,假装自己可以通过被称作沃伊特坎普夫的移情测验,渴望融入人类,渴望被人类接纳,这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所追求的“奇迹”。仿生人注定死亡,但正是对“人”这个身份的追求,让他们的死亡不光拥有了意义,甚至显得孤勇而凄美。

     此外,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概念——“基皮”,并提出了“基皮驱逐非基皮”的基皮第一定律,此定律有些类似于宇宙的熵增法则,因为熵增,宇宙最终将迎来毁灭的结局,原则上一切都是虚无,无意义的,但即便如此,书中的所有人类,几乎都相信他们的信仰可以战胜熵增,赋予人类意义。

     无论是仿生人的求索,还是人类摆脱熵增的尝试,或许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真理:追求意义的过程,就是意义所在。

     在两性关系上,此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恋爱是自由的枷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婚姻是两个人确定了一个长久而又稳定的关系,它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蔡格尼克效应恰恰相反,从前,许多迈入了婚姻的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来怀念曾经的激情岁月,到了两性话题逐渐瞩目的现在,单是这一句话,就足以“劝退”许多单身人士了。然而放大视角来看,就算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这坟墓上,难道就开不出美丽的花吗?人们面对宇宙的熵增尚且充满了希望,面对爱情的“熵增”,又有何理由退却逃避呢?

    

     “凝视者”“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描写了许多段人物关系,包括邻居关系、两性关系、婚姻关系,甚至还有人与仿生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些人物关系,支持存在主义学家马赛尔的理论:“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而人与仿生人之间的关系,则明显支持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主张。

     萨特认为,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不仅存在,还会对“我”构成威胁,在他的“目光”下,“我”有可能变成了“物”,若要从他人的目光即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有两种途径: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操纵他人,使他人成为自己的物。当主人公意识到仿生人不再甘愿做人类眼中的物,开始逃脱甚至反抗,他眼中的仿生人,逐渐由“它”变成了“她”。其中,起到最为重要作用的是主人公与两位女仿生人的关系,第一位女仿生人是一位歌剧演员,主人公为她的艺术气质所打动,开始产生动摇,但最终还是杀死了她,在与第二位女仿生人发生关系之后,主人公爱上了她,这一次他放过了她,随之而来的是自己原有的人生观全线崩塌。

     为何是两位女性仿生人彻底改变了主人公,而不是别的什么呢?其实,书中的这种处理,反映出的是作者眼中属于女性的两点特质——艺术美感与善解人意。虽然这“艺术美感”是对于人类的模仿,而“善解人意”也是装出来的,但在作者眼中,因为这两点,相比于男仿生人来讲,女仿生人似乎更加接近于人类。

     当主人公对第一位女仿生人产生共情的时候,他听到了这样的评价——“只是因为性。”迷茫之际,主人公回应道:“有没有可能——不是性——而是爱?”而同伴说道:“爱是性的别名。”这里探讨了爱与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一位缺失同理心的人类之口说出了“爱就是性”这句话,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否认态度。

     仿生人到底会不会梦见电子羊呢?这个问题无人能答。但是作者用这样一个似真似幻、表意含糊却又内涵深刻的故事,表达了许多独特的观点,也输出了许多人生道理。有关人性、有关悲欢、有关意义与虚无、有关性与爱的无数种表达,为我们勾勒出存在的真正内涵——存在即奇迹。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为所属者所属。

    

    

    

     电邮:

     reallove_999@aliyun.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