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ther ︱如何才能安“吻”无忧?
2023/1/19 10:22:09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Together?一个可思、有悟,且有为的交流与分享平台美好与同行一直在这里

     如何才能安“吻”无忧?

     谢雨晴|硕士研究生(2022级)

     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RECSG)

     接吻是一种古老而风行的示爱方式,情侣之间通过接吻,可传递丰富的情爱,感受到激情和快乐, 进而滋润彼此的亲密关系。为何接吻有如此作用呢?因为嘴唇是身体的敏感部位,分布着许多感官神经,这些神经与大脑的愉悦情感区块相链接,因此接吻会感到愉悦。此外,情侣多有亲吻的互动,体内的催产素浓度会增高,这对亲密感的维持是有利的。可以说,轻轻的一个吻,促就了难忘的一段情,并非没有道理!一些有关接吻之后的生理变化,多多少少说明了接吻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行为,比如:接吻可增加肺活量,改善体内的氧气供应;接吻能使脉搏跳动加速,进而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使细胞得以吸收大量氧气;接吻促使双方的荷尔蒙分泌旺盛,并且脑部会释放出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使精神舒坦,并有助免疫力的提高等等。

    

     “接吻”后患上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说“接吻”温馨又愉悦,但有些人因热吻过后出现喉咙痛、咽部发炎、颈部淋巴腺肿大、上眼皮浮肿、肝脾肿大、皮疹、极度疲倦、持续多日的高烧等症状。从医学的角度而言,这些症状的出现是患病的状态,称之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这是感染了Epstein-Barr(EB)病毒所导致的。EB病毒是在1964 年由三位学者Epstein, Achong和Barr在研究非洲人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时发现的,并于1968年EB病毒被证明是产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原因[1]。由于EB病毒存在人体唾液和沾液中,透过咳嗽、打喷嚏与接吻而传染给别人,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又有了“接吻病”(kissing disease)的雅称。早期的研究显示,“接吻病”的发病率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社会经济地位水平有关。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的阶层中,因为生活与卫生习惯较好,儿童在早期EB病毒感染中受到相对保护,很多到了成年才通过接吻等方式感染;相反,在卫生习惯不好的家庭,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感染过,变成了携带者,但身体已有部分免疫力,所以不会再感染 [2]。英国针对“接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2002年至2013年期间,“接吻病”的发生率(根据住院数据)有所增加,并且在年轻女性(而非男性)中发现EB病毒感染率急剧上升[3]。美国CDC的官方网站信息显示,“接吻病”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大学生人群中。此外,在感染EB病毒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会发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大学生感染了EB病毒后会显著减少学习时间、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5]。

    

     EB病毒的传播途径EB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属于接触性传染,口鼻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飞沫及输血传播。目前,还没有从环境来源中发现EB病毒,这提示人类是EB病毒的主要宿主。EB病毒多是通过易感者与EB病毒携带者之间的体液交换来传播,尤其是唾液,这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常见原因。常常看到的是,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大学校园很容易传播,“接吻”是一个原因,但也会有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同住在一个宿舍、共用水杯或共同聚餐等,这些状况易导致“病从口入”的结果。“接吻病”的症状和就医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第一次感染EB病毒时,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眼睑浮肿、疲劳等症状,接下来出现喉咙痛、食欲不振、颈部淋巴腺肿胀、身上出现红疹,严重的还有肝脏肿大,淋巴腺肿大及皮疹等。感染EB病毒,通常无需就医,但当出现如下症状:腹痛,颈部僵硬不能移动或严重无力、呼吸困难、持续高烧(超过38.6°C)、严重的头痛、严重的喉咙痛或扁桃体肿大,手臂或腿部虚弱、眼睛或皮肤呈黄色等,就应及时去医院就医。

    

     “接吻病”的预防人一生中感染EB病毒的可能性超过90%,几乎人人可能会中标EB病毒,只不过除了急性感染期的症状较明显外,并无其它严重问题。目前还没有预防“接吻病”的疫苗,只要保持健康身体,免疫力强了,EB病毒就无法作妖。当然,预防意识和措施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情侣间进行接吻时,应考虑对方的身体情况,如有疱疹、口腔溃疡、感冒等情况,则避免进行接吻。对于情侣而言,接吻并不只是简单地两个嘴巴碰在一起,这个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传递的脉络。接吻是感情交流、表达亲昵和爱恋的普遍行为,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拥抱、眼神、表情和语言都可以代替。简而言之,接吻之前一定要注意口腔保健和卫生,不要让浓浓的爱意传达变成一种酸楚的身心负担。参考文献:

     1.Epstein MA,Achong BG, Barr YM. Virus particles in cultured lymphoblasts fromBurkitt’s lymphoma. Lancet.1964, 1:702–703.

     2.Hesse J, Ibsen KK, Krabbe S, Uldall P. Prevalence ofantibodies to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Denmark,Scand J Infect Dis. 1983, 15:335-338.

     3.Kuri A, Jacobs BM,Vickaryous N, Pakpoor J, Middeldorp J, Giovannoni G, Dobson R. Epidemiology of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an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n the UnitedKingdom.BMC Public Health. 2020, 20(1):912.

     4.https://www.cdc.gov/epstein-barr/about-mono.html

     5.Macsween KF,Higgins CD, McAulay KA, Williams H, Harrison N, Swerdlow AJ, et al. Infectiousmononucleosi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evaluation of theclinical featur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isease. Clin Infect Dis. 2010,50:699–706.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所有者所有。

    

    

    

    

     电邮:

     reallove_999@aliyun.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