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ther ︱“煤气灯效应”的微观点
2023/2/14 20:42:45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Together?一个可思、有悟,且有为的交流与分享平台美好与同行一直在这里
“煤气灯效应”的微观点满莉辉|硕士研究生(2022级)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RECSG)
“你疯了。”“别那么敏感。”“我只是开个玩笑。”“别这么激动。”“那些事从未发生过。”“我很担心你,我想你的身体不太好。”“……”“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源于1944年的一部美国电影《煤气灯下》,剧中女主角宝拉的丈夫格雷戈里常偷偷调暗、调亮、调灭室内的煤气灯,然后对出现疑问的宝拉说,煤气灯明明是好的,你却认为它坏掉了,看来是你自己无端想象和固执认为的。有时,他还偷偷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宝拉的包包中,然后生气地指责宝拉:为什么要偷他的东西。就这样,格雷戈里不断地玩一些“贼喊捉贼”的伎俩,拿捏着宝拉。长期下来,宝拉从怀疑自己是否有问题,到开始相信自己可能有问题,到最终真的失去理智而出现了问题。在电影《煤气灯下》中,女主人公宝拉,童年遭遇的恶性事件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对于住所的恐惧更是让她精神敏感,日常处于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下,善良柔弱的她在被剥夺了社交机会之后,对自我产生怀疑,认为做错事的人是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对方,只能将情感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给了丈夫对她进一步施加精神控制的机会。显然,宝拉慢慢地被对方所控制,自己却仍未意识到问题。“煤气灯效应”是一种心理操控的形式,受害者处于不自知、不自觉的被操控中,开始怀疑自己,并在认知-情感-意志的心理过程中逐渐经历着自我否认、失控和屈从,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不再笃信自己曾所坚持的信仰和价值。如此看来,“煤气灯效应”不就是当下社会中的PUA吗?没错,这是一种情感操控,更是一种心理虐待。受害者不断被他人质疑、否认,不再相信自己原本对世界的感知、看法,甚至扭转自己的记忆,任由自己让他人摆布,在“恐惧-控制-支配”循环中无休止地承受着折磨。

“煤气灯效应”起因的可能性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1],“煤气灯效应”涉及从操控者到被操控者的心理内容的投射和注入。当被操控者未意识到自己正受到“煤气灯效应”的影响时,投射性认同最有效,若被操控者自身也认同投射的内容,则它更加具有破坏性,但是,当被操控者不相信且不认同投射性认同产生的负面内容时,这些影响就会被抵消。此外,基于卡尔佩珀的不礼貌理论的研究发现[2],“煤气灯效应”操控者使用不礼貌言语威胁对方的动机是出于对自身的权力维护,实现削弱对方内控信念和掌握关系权力的结果。男性和女性有同样的遭遇“煤气灯效应”的可能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往往更经常成为被操控的对象。在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比男性更不自信,更容易受到精神虐待,这可能与女性对于自身的观点、信念、反应和看法的怀疑程度要高于男性有关。长期以来,女性暴力受害者一直被描绘成不理性的,被贴上“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标签。“男人历来被视为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理性存在,但女人的情绪一直被视为‘危险的不受控制的’” [3]。性别刻板印象是如此深入人心,它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煤气灯效应”的产生:一方面,“煤气灯效应”的实施依赖于这些基于性别的“标签”,另一方面,女性对于自己的情绪化也有着消极的认识,当操控者用“你太情绪化了”的言辞对于女性进行驯化时,大多数女性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否认,而是反思,甚至为了避免情绪化而选择“服从”,由此,操控便“正当”地开始了。“煤气灯效应”的后效应

“煤气灯效应”并不仅限于家庭暴力或是伴侣关系中,近年来越来越常用于描述性别歧视、恐同症、残障歧视中,也用在职场中不平等的事件中。“煤气灯效应”衍生出一种话语情境,贬低、攻击或歧视在现实中广泛出现,受害者对此而做出的应对或是诉求,似乎常常被认为“微不足道”,而未能得以关注。此外,那些遭受性骚扰/性暴力的受害者,还常被周围环境和人士怀疑、排斥或污名。无疑,“煤气灯效应”的存在会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消极和负面的后果,社会风气不是风清气正,而是浊气弥漫、戾气不散的状况。如此,也会加固社会脆弱性存在的基础,即权力不平衡的固化,或进一步导致新的权力不平等出现。此外,“煤气灯效应”的影响甚至会通过一个被操纵者,进而延伸到其他人身上。假设一个女人被操纵去相信性骚扰仅仅是调情,而她对性骚扰的厌恶是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她忍受着,无视自己的不适,甚至有时还会批评其他抱怨的女性[4]。即便在“girls help girls”愈发盛行的现在,我们也会在某些恶行社会事件下看到一些针对受害者的评论,“我是女的,我也觉得这个女的太小题大做了吧”,这种来自同性的“背刺”,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纵容,更是一种社会范围内的“厌女症”。

“煤气灯效应”的摆脱

现实中的“煤气灯效应”远不是电影中的那些状况,或是那样的戏剧化,生活毕竟是现实的!若想要摆脱“煤气灯效应”对自己的影响,或杜绝自己陷入此类陷阱中,至少有如下方面需要行动。首先,正视关系,决定权交给自己。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需要征求他人同意,即使是再亲密的关系都一样。这是一种本我、本位、本真的彰显,与自私无关。难道我自己人生的主宰权都必须握在他人手里吗?其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健康的社交会为我们带来无可取代的自我效能感,它让我们积极面对生活、减少自我怀疑;另一方面,当被操纵者处于深渊边缘的时候,若身边的人能够施以援手,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即便“煤气灯效应”真的防不胜防,我们也不要过于焦虑,从被质疑到辩解到压抑自己、失去理智,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逃离苦海的机会,只要我们做出了有效的反抗,结局或许就不会太糟糕。参考文献
1. Calef V., Weinshel EM.Some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Introjection: Gaslighting. The PsychoanalyticQuarterly. January 1981,50 (1): 44–66.
2. 李昕怡,薛兵.煤气灯效应语中的不礼貌策略:表现与功能.《东北亚外语论坛》,2021年第四季度论文合集 (pp.98-106).
3. Sweet PL. The Sociology ofGaslight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9, 84(5): 851–875.
4. Cynthia AS, Gaslighting,Misogyny, and Psychological Oppression, The Monist, 2019, 102(2): 221–235.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所有者所有。




电邮:
reallove_999@aliyun.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性健康研究与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