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手拉手 心连心
2022/10/20 11:15:00 红山智库CSS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厚植祖国统一共同思想基础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委员 刘红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一表述强调了我们党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海峡两岸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贯主张,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是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做好对台工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崇高使命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一、深刻把握台湾民众的历史悲情与现实心态

     由于历史经纬、发展道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海峡两岸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台湾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悲情与岛民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于大陆的理性认知及两岸正常交流。在历史上,台湾曾数次遭受列强入侵与殖民统治,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对日战争失败后,竟然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被抛弃的台湾人民受到了极大伤害,这是台湾人民“悲情意识”的起源。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台湾,但国民党政府不仅没有对经历了半个世纪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梳理引导,反而横征暴敛、残酷剥削,酿成了令人痛心的“二·二八事件”。新中国建立以后,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并没有解决台湾民众长期存在的历史悲情问题,其采取的一系列社会政策导致大量的岛内族群和省籍矛盾被潜藏和积累下来,加上两岸长期分离隔绝,台湾民众逐渐从屈辱的历史中异化出“台湾意识”和“出头天”意识,这是“台独”产生和早期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心理因素,也是“台独”社会基础缓慢扩张的社会历史根源。

     1996年台湾实行地区领导人直接选举的政治体制后,岛内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生的一代青年人存有“在群体集体记忆上先天‘中国’空白,而且在感情上无法产生对祖国的亲近和认同感”。长期处于岛内“去中国化”的外在政治操弄之下,青年人都较为缺乏对于中国和统一的认同,而其中2000年前后出生的青年人甚至被贴上“天然独”的标签。部分持有“台独”理念的人出于对大陆的怨恨,因而对“去中国化”和“本土化”更加执着。不可否认,很多人支持“台独”是因为台湾岛内没有其他更明确表达他们感受的政治选择,他们在两岸关系“非统即独”的单项选择过程中,往往只是因为反对统一,而不得不选择“台独”。然而,“台湾意识”不等同于“台独意识”,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台湾民众有些悲情或不满就把他们赶到“台独”那边,而是要多理解他们当家作主的愿望。

     相较于台湾,大陆曾长期处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位置,正是因为这种差距,在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的早期阶段,台湾民众对大陆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大陆环境脏乱、人民不守秩序、游客素质低下、食物不卫生等等,这些负面印象始终没有完全消除。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与发展进步,两岸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面对大陆的崛起,台湾民众保持着相当高的警觉性,担心有被“吞并”的危险。久而久之,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情感就更为疏远了。台湾岛内就有人主张“在大陆崛起的大时代下,两岸民众对待彼此都更需要找准心态。”大陆也有学者认为对台湾同胞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两岸交流应当秉持化异求同、循序渐进、相互学习、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基本原则。也正是因为深刻体察到两岸社情民意的真实情况,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前瞻理念。

     二、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打造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尤其是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一以贯之、爱国精神世代传承、民族认同根深蒂固,是凝结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枝繁叶茂,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我们说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这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第一,两岸语言上的相通,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基本纽带,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两岸习俗上的接近,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础、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孕育出来的成果,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两岸艺术上的同质,使得人们在叙事类型、审美规范、审美品格、文化内容、创作手段等方面拥有很多心理共鸣点,都能彰显两岸同根同源的特征。第四,两岸宗教上的共源,随着台湾社会的演进和文化的发展而进一步传播,至今已成为台湾无与可比的社会活动。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在台湾社会占据主体性地位,中华文化认同一直是台湾民众的主流认同。综合近年来岛内多家机构的民调结果,超过8成的民众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例如,2018年4月,台湾“ETtoday新闻云”直接针对中华文化认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非常认同者有40.3%,还算认同者有51.0%,累计91.3%台湾民众认同中华文化。很多台湾政治人物也强调两岸应融合发展,而弘扬中华文化将是两岸追求共同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受到两岸因长期隔绝造成的文化差异、文化多元性和“去中国化”教育荼毒等因素的影响,岛内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中华文化认同不断遭到削弱,这也是我们必须高度警觉的。

     基于中华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客观现实,习近平强调以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促进两岸交流。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特别是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2015年5月4日在会见台湾客人时,习近平表示,“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在他看来,这个共同精神家园并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而形成的新文化、新价值。“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强两岸人文交流,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所谓“心灵契合”,是指两个人心灵与灵魂的契合,是心领神会,是一种知音的感觉,也是一种心与心的靠拢。两个人心灵契合了,很多事情都会有相同的看法,从而达到“心有灵犀”。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与默契配合,集中两岸中国人的智慧,积极探索实现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进而过渡到完全统一的有效路径。两岸交流交往虽已30多年,但两岸民众之间仍然不够了解,互信不足,导致在一些问题上不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反而容易受到某些势力误导,产生一些扭曲和误会。新时代背景下,两岸民众往来日益频繁,但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心灵的沟通与感情的交融。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也更能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两岸同胞从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生活在属于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家园,两岸关系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三、努力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大一统”思想观念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历史发展到今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然而,自从台湾地区完成政治转型后,两岸统一议题不再完全被台湾政治精英把控,台湾民意在两岸统一事务中发挥的影响逐渐增加。基于这个新的形势,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目的是厚植国家统一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基础,深化两岸同胞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怀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习近平在思考国家统一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台湾民意的这种新态势,提出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提出“两岸一家人”的表述用语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岸一家亲”的新理念,这是对于推动今后两岸和平发展、甚至两岸未来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种新论述,能够引领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稳步发展,让更多的台湾同胞认同大陆方面的对台政策,并且明确:我们没有拿台湾人当外人,我们一直是作为自己的同胞、中华民族的成员来看待的。实际上有一种两岸同胞平等、两岸平等的政策含义。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强调“两岸一家亲”,表达了对两岸对话日臻融洽、两岸同胞友好交往、两岸共圆中国梦的期盼和愿景。这种期盼和愿景包括:第一,“面对面”——通过增强交流化解历史隔阂。第二,“手拉手”——通过民间交往增进彼此友谊。第三,“心连心”——通过携手同心实现共同繁荣。

     2014年5月,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客人时进一步强调:只要两岸同胞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做出指示:“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台湾的发展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繁荣同样需要台湾。虽然两岸之间依旧存在一些隔阂,但只要两岸人民坚持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风雨兼程,同舟共济,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心灵契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统一提出的一个更高的标准。提出“心灵契合”的理念主张,把握住了同胞之间要以心相交、增进认同这个关键,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台湾同胞的真切理解,也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和平统一的真诚意愿,这不仅对争取台湾民众的理解支持、扎实推进和平统一进程,而且对两岸在实现统一后妥善处理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心灵契合”的理念主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理论的内涵,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创新和发展。相信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新时代是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两岸同胞是骨肉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红山智库CSS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